文|墨山看客
編輯|墨山看客
在一些領(lǐng)土歸屬問題上,一直都有著爭議,甚至有些問題擱置到最后都成為了歷史遺留問題。而我國和尼泊爾之間也在一些領(lǐng)土糾紛上存在爭議,尤其是在珠穆朗瑪峰的歸屬問題上,雙方更是進行了一系列的溝通。
這件事就發(fā)生在1960年,當(dāng)時毛主席剛剛結(jié)束了對寧波的調(diào)研,但是還沒等毛主席來得及回到北京,外交部便打來了電話說尼泊爾總理已經(jīng)抵達杭州,并且專門點名說要和毛主席見面。
取材網(wǎng)絡(luò)
對方領(lǐng)導(dǎo)人都已經(jīng)落地,這時候就算是想要拒絕其實也已經(jīng)有些不現(xiàn)實了,為了弄清楚對方到底為什么而來,毛主席便決定去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在那次會面中,雙方便討論到了最重要的珠穆朗瑪峰歸屬權(quán)問題。
珠峰的遺留問題
雖說中國和尼泊爾之間一直都保持著友好的關(guān)系,但是親兄弟還得明算賬呢,在珠峰問題上,雙方卻有著部分爭議。在尼泊爾方面看來,珠穆朗瑪峰被他們稱作“薩迦瑪塔”神山,自古以來就是他們傳承的圣地。
而在藏語中,這座山的名字就叫作“珠穆朗瑪”,對于藏族人來說,這里是“第三女神的宮殿”。對于雙方來說,珠穆朗瑪峰在彼此心目中的分量都算不上低,在這種情況之下,關(guān)于珠穆朗瑪峰的歸屬問題就成了問題。
取材網(wǎng)絡(luò)
誰都不想將這座世界第一高峰讓給對方,也就是在這次毛主席和尼泊爾總理會面的時候,尼泊爾方面更是直接挑明了這次來的目的:山在我們尼泊爾,所以珠穆朗瑪峰就應(yīng)該屬于我們。
這一句話一出,直接就將珠穆朗瑪峰的歸屬權(quán)給攬到了尼泊爾懷里,在場的眾人聽到這一番話,氣氛也頓時變得緊張了起來。他們也知道這時候什么都不說才是對的,但是聽到尼泊爾的這一番表態(tài),我國的部分代表自然是氣不過的。
這個問題明明之前談了那么久都沒分出結(jié)果,怎么到現(xiàn)在你一句話就想直接將珠穆朗瑪峰的歸屬權(quán)給直接拿走,這種事放在誰身上都是難以接受的,但是現(xiàn)在毛主席還沒有做出表態(tài),他們也不好多說什么。
取材網(wǎng)絡(luò)
經(jīng)過幾秒鐘的沉默之后,最終還是毛主席主動開口打破了這種尷尬,毛主席表示:閣下這是要將珠穆朗瑪峰全部劃歸你們國土?
盡管只是短短一句話,但是從語氣中卻能夠清楚地感受到毛主席的那種不容置疑的氣魄。珠峰問題談了這么久,我國肯定是不會做出讓步的,但是這次尼泊爾方面一開始就想要將珠峰的歸屬權(quán)給直接搶走,我國自然也是要對此做出一定反擊的。
而中國和尼泊爾之間怎么說也是朋友關(guān)系,要是一開始就用強硬的態(tài)度去做出回應(yīng)的話,對于雙方的友誼來說其實也不是什么好事,為了打開局面,毛主席便選擇用一個反問句對此做出了回應(yīng),既不失禮貌,又帶著幾分強硬。
取材網(wǎng)絡(luò)
還沒等對方做出回應(yīng),毛主席又補上一句:但是這座山對于我國來說也至關(guān)重要,沒必要連和平都因為他攪了吧?
毛主席的這一番話說得可以說是相當(dāng)有水平,既對尼泊爾進行了警告,也表明了我國的立場。要是尼泊爾方面不愿意和我國好好談的話,那么就是在影響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友誼,并且毛主席的這一番話還在側(cè)面點明了珠穆朗瑪峰對我國的重要性,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輕易做出讓步的。
這就是毛主席的外交藝術(shù),不靠大喊大叫,也不靠實力威脅,用短短幾句話便能夠逐步改變整體局勢,甚至能夠讓天平逐漸向著我國傾斜。
取材網(wǎng)絡(luò)
對于毛主席的這一番話,尼泊爾總理自然也不好多說什么,他很清楚毛主席是話里有話,要是自己現(xiàn)在還繼續(xù)保持強硬的話并不是什么好事。但為了不丟面子,他便再次問出了一個問題:那你怎么看?
這話直接將問題重新給拋了回來,如果毛主席能夠做出一個合理分配的話,那么他也能夠找到臺階順坡下驢,但要是分配得不合理,他也能趁著這個機會展開談判。
盡管只是短短兩句話,但是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博弈已經(jīng)悄然展開,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周圍那些人更是連大氣都不敢喘,兩國高層會面帶來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換成其他人估計這時候估計都已經(jīng)快要喘不過氣了。
取材網(wǎng)絡(luò)
毛主席的安排
對于尼泊爾總理的這一番話,毛主席也是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安排:最妥當(dāng)?shù)牟贿^是山南歸尼泊爾,山北歸中國,根本沒必要為了一座山大動干戈。
毛主席的這一番安排不但考慮到了兩國的具體情況,更是將整座山平分,這么一來雙方都不吃虧。但是尼泊爾方面卻似乎并不準備就這么輕易接受,而也就是在這個關(guān)鍵時期,印度卻又突然跳出來聲稱中國連珠穆朗瑪峰都沒有登上去過,根本不配說珠峰的歸屬。
這種來自外界的壓力直接讓我國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如果不對此做出回應(yīng)的話在接下來的談判中說不定也會直接導(dǎo)致陷入劣勢。為了能夠證明自己,1958年賀龍元帥便親自帶著400名登山隊員直奔珠峰。
取材網(wǎng)絡(luò)
在沒有任何經(jīng)驗的情況下,這400人便開始正式向珠峰進發(fā),他們代表著的不僅僅是珠峰的歸屬權(quán),更是代表著中國人的能力。盡管面臨著千難萬險,經(jīng)過足足長時間的試錯和攀登之后,我國也是在1960年3月有三人成功登上珠峰,在珠峰頂端留下了中國人的腳印。
正是因為外界壓力的逐漸消失,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談判也終于有了結(jié)束的機會,經(jīng)過邊界劃分之后,最后尼泊爾也是答應(yīng)了之前毛主席的提議,而珠峰也成為了中尼之間的友誼峰。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尼珠峰糾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