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龍巖市委宣傳部聯(lián)合攝制,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直屬福建電影制片廠有限公司組織創(chuàng)作生產,與八一電影制片廠等單位聯(lián)合出品的40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浴血榮光》,于8月11日起每晚19:35在東南衛(wèi)視兩集連播,再現(xiàn)血火淬煉信仰之路。
歷史縱深:從南昌城頭到遵義燈火的建軍密碼
《浴血榮光》開篇于1927年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榜R日事變”后的長沙火車站,反動軍警的刺刀與青年學生的抗議傳單形成鮮明對峙,徐特立逆著人群與街頭拋灑傳單的兒子徐篤本隔空相望。這組無聲鏡頭以強烈的視覺張力,濃縮了“革命危急時刻”的窒息感,讓觀眾深切體會到歷史轉折的緊迫性。
在此背景下,劇集開掘新的敘事視角,以“黨的建軍路線”為主線,深入解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從初創(chuàng)到成熟的“密碼”,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什么要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核心地位是如何歷史性地形成的等重大命題,并以充沛細節(jié)展現(xiàn)了“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抗日旗幟等歷史事實。
劇中將清晰呈現(xiàn)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形成的三個關鍵階段: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第一槍,宣告“人民軍隊”誕生;三灣改編中,“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創(chuàng)新落地實踐;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這些情節(jié)不僅還原了歷史,更讓觀眾明白,一支新型軍隊的鍛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是在思想碰撞與實踐探索中逐漸形成的。
群像光芒:從領袖風骨到布衣丹心的信仰圖譜
《浴血榮光》的動人之處,還在于打破了革命歷史劇的“符號化”敘事,用細膩筆觸勾勒出一幅立體的“信仰光譜”,讓觀眾看到當時中國的進步青年的崇高理想,真切感知那段艱苦歲月里無數(shù)生命在信仰之火中淬煉出的光芒。
劇中對革命領袖的刻畫極具層次感,如毛澤東在秋收起義籌備期面對隨意拿百姓糧錢等違規(guī)行為,堅持“革命隊伍必須純潔”,整頓軍紀,體現(xiàn)了對原則的堅守;文家市會議上,他力排眾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戰(zhàn)略,展現(xiàn)出遠見卓識。朱德在三河壩分兵時,面對三萬敵軍堅守三天三夜,通過動員官兵重振信心,刻畫出“鐵血元帥”的硬漢柔情。一貫儒雅的周恩來在南昌起義前夜,因張國燾的阻攔也拍起桌子,展現(xiàn)出其堅定的革命決心。
在領袖形象之外,平民群像的刻畫同樣細膩地勾勒出歷史的肌理。閩西裁縫林育才一家為黨的事業(yè)奔走:跑交通、遞情報、組農會、做軍服,家中子弟更毅然奔赴戰(zhàn)場——他們既是“人民就是江山”這一理念的生動注腳,更是八閩百姓“舍小家為大家”的鮮活見證。當林家兄弟穿著母親親手納制的布鞋奔赴烽火戰(zhàn)場時,平凡人的革命奉獻躍然屏上,也讓觀眾直觀感受到中央蘇區(qū)閩西核心區(qū)的形成軌跡及其歷史貢獻。
青年革命者的成長弧光同樣令人動容。盧德銘在秋收起義前給家人寫信,字里行間滿是“打下長沙就回家”的憧憬,轉身卻在掩護部隊撤退時中彈犧牲,遺體上覆蓋的工農革命軍旗幟,成了理想主義最悲壯的注腳;楊開慧燈下為毛澤東縫制長衫時,指尖劃過布料的溫柔,與她毅然當?shù)翳C子買武器的決絕,詮釋了革命女性“柔情與鋼骨并存”的特質……
《浴血榮光》的意義,遠不止于“重現(xiàn)歷史”。從閩西百姓為紅軍縫棉衣,到新時代“軍民共建”的實踐;從三灣改編的“士兵委員會”,到如今的“基層民主”探索,革命精神的傳承從未中斷。在《浴血榮光》的光影里,歷史與現(xiàn)實完成了一場關于信仰的接力,而這份接力,終將照亮更長遠的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