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功夫片的黃金年代,有一個名字一直低調(diào)卻又無法被忽視——袁小田?;蛟S很多人對這名字有點陌生,但只要提到《醉拳》中那個滿臉胡子、動作詼諧卻功夫了得的蘇乞兒,腦海里立刻就能浮現(xiàn)他的模樣。他不是簡單的配角,而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武術(shù)指導”的開創(chuàng)者,把原本隨意打斗的電影動作變成了一種可以精雕細琢的藝術(shù)。
袁小田1912年出生于北京,父親是跑遍全國演出的京劇武生袁涌順。六歲那年,他便被送進戲班,跟著父親練北派武術(shù),長拳、腿法、刀槍棍棒樣樣精通。年少的他曾四處拜訪武林高手,吸收不同門派的招式??涩F(xiàn)實并不浪漫,戰(zhàn)亂與貧困讓他不得不在戲團里演丑角糊口,臉上抹著油彩逗觀眾發(fā)笑。
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上世紀30年代。粵劇名家薛覺先把他請到香港,讓他幫忙設(shè)計舞臺上的打斗動作。這在當時幾乎是個全新的概念——不是隨便掄拳,而是按照節(jié)奏、角度、招式去安排,讓表演看起來既漂亮又真實。他從替身做起,慢慢變成演員的“幕后師父”,一點點奠定了日后武術(shù)指導的地位。
1939年,袁小田正式進入電影圈,擔任《關(guān)東大俠》的武打替身。到了50年代,香港電影市場逐漸繁榮,他的名字也被越來越多導演記住。1960年,他憑借《鐵臂金剛》被正式冠上“武術(shù)指導”頭銜,從此功夫片的動作場面進入了精密設(shè)計的時代。觀眾看《倚天屠龍記》《如來神掌》時的熱血沸騰,很大程度就是他的功勞。
作為演員,他的身影更是遍布銀幕——那一抹胡子、一根煙斗、一個狡黠的笑,幾乎成了“師父”角色的標配。他總能把一個既有喜感又有功力的老拳師演得入木三分。1978年,他在《蛇形刁手》和《醉拳》中自創(chuàng)了“醉八仙拳”和“蛇形拳”,不僅救活了成龍的票房,還讓世界記住了這種既詼諧又凌厲的中國功夫。甚至日本動漫《拳皇》中的鎮(zhèn)元齋、《龍珠》里的孫悟飯,形象都借鑒了他。
生活中的袁小田極為低調(diào),長期住在九龍黃大仙的公屋里,日常愛好就是抽煙斗。他在片場很嚴謹,總要親自示范動作細節(jié),不允許有半點敷衍。他也擔心武術(shù)會失傳,所以從兒子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訓練,把真功夫一代代傳下去。
而他這“五虎將”兒子,可謂個個都是電影圈的能人。尤其是大兒子袁和平,1945年出生,從小跟著父親學功夫,二十多歲便獨當一面做武術(shù)指導。1978年,他執(zhí)導的《醉拳》《蛇形刁手》轟動影壇,不僅造就了成龍,還讓他在國際功夫片領(lǐng)域的地位一度碾壓周星馳、甄子丹等當紅人物。
如今,功夫片已經(jīng)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張世界名片,而“袁家班”依然活躍在影壇,從傳統(tǒng)功夫到融合科技元素的動作大片,他們總能帶來新鮮感。袁小田雖然在1980年離開了人世,但他奠定的那套“功夫片打法”,早已通過兒子們和徒弟們傳遍全球。
或許未來,我們會看到袁家班把功夫片玩出更多花樣——既保留那份真功夫的韻味,又結(jié)合新時代的電影技術(shù),讓世界再次為中國動作片驚嘆。正如袁小田當年常說的一句話:“功夫是骨,戲是肉,兩樣都要硬?!边@份骨與肉的結(jié)合,就是袁家留給電影界的永恒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