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3 日越來越近,北京這邊已經把準備工作摳到了 “分秒不差” 的地步。天安門地區(qū)搞了三次通宵彩排,流程順得很,應急方案也都試過了,45 個方(梯)隊、差不多 70 分鐘的流程,節(jié)奏穩(wěn)得很,走得也特別齊。
國新辦把重點講得明明白白:受閱的武器裝備全是咱們自己造的、現(xiàn)在正在用的主戰(zhàn)裝備,而且新款裝備占比很高。地面和空中部隊是按作戰(zhàn)體系混著編的,海陸空的 “大家伙”、高超音速武器、精準打擊裝備、無人機和反無人機裝備,都會集中亮個相??罩刑蓐犑前茨K組的,預警指揮機、戰(zhàn)斗機、轟炸機、運輸機,全品類都有,能拉出一條完整的 “空中走廊”。
徒步方隊有 “老” 有 “新”:“老” 是說有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lián)這些有歷史傳承的部隊;“新” 是體現(xiàn)了 “三結合” 的武裝力量體系。戰(zhàn)旗方隊是另一種講歷史的方式 —— 按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選了有戰(zhàn)功的旗幟,把歷史記憶從圖書館直接搬到了長安街上。還有幾個第一次:民兵第一次參加 “抗戰(zhàn)勝利主題” 的閱兵,隊員來自 15 個省份;維和方隊也來了,帶著東北抗聯(lián)的歷史傳承,工程兵、步兵這些專業(yè)兵種都齊裝滿員。
聯(lián)合軍樂團規(guī)模也拉滿了,11 個聲部、15 種樂器,14 個排面對應 14 年抗戰(zhàn),前排 80 個吹禮號的,正好呼應 “80 周年”。這些有象征意義的安排,給這次紀念打上了特別鮮明的歷史印記。
再看 “臺下” 的事兒 —— 有九個國家的領導人明確不來,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有印度。最近西方主要國家對中國的動作,特別會挑時間:美國說 “有別的重要事兒” 來不了,同時他們國防部門還卡著點發(fā)布了印太戰(zhàn)略報告;歐洲那兩位領導人,一會兒忙著處理國內罷工,一會兒要談能源協(xié)議,嘴上沒說啥,腳卻很誠實 —— 不來。
對他們來說,明晃晃地來長安街看咱們這么完整的強軍成果展示,有點 “自己揭自己短” 的尷尬。更關鍵的是,他們國內有 “矛盾”:嘴上喊著 “跟中國去風險”,實際上又離不開中國市場。要是真來這兒,鏡頭里一笑,第二天本國議會就得追問 “你到底站哪邊”。與其這么糾結,不如干脆一起 “不來”,至少輿論上不會出亂子。
印度的態(tài)度特別像個 “試金石”。他們一邊確定要去上合峰會,一邊對來閱兵觀禮這事模棱兩可,擺出 “只開會、不觀禮” 的姿態(tài)。背后的原因也不復雜:今年春天印巴在空中交手,巴基斯坦用咱們出口的殲 - 10CE 和霹靂 - 15 導彈打了勝仗,這事在印度國內外吵得挺厲害。再加上還要考慮跟美國的關系,莫迪每一步都得小心 —— 這會兒來長安街,回印度就得 “背鍋”;要是跟中國走得近點,又怕美國 “記仇”。
把視線拉遠一點,再看看跟軍工不那么 “搭邊” 的領域 —— 經貿和開放平臺。這會兒在芝加哥開的 “中美地方合作對話會”,其實信息量也挺大。七屆進博會帶來的變化,正在悄悄改寫外國企業(yè)的 “中國地圖”:2018 到 2023 年,功能食品渠道增長了大概 30%;泰森在中國又推新品,還建了智慧工廠;西北公司累計訂單超 900 萬美元;瓦里安用 AI 動態(tài)治療技術跟中國醫(yī)院一直合作。這些例子其實在跟美國企業(yè)說句大實話:進博會不只是一場交易會,而是一條穩(wěn)定的 “制度性通道”。
要是把這條通道和閱兵場上的強軍體系放到一塊兒看,就能發(fā)現(xiàn)一種難得的 “互補效應”:一邊是 “能打仗、保安全”,一邊是 “能做生意、促發(fā)展”。外面總愛把這倆拆開看,但在咱們的邏輯里,它們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
現(xiàn)在大家爭論最多的是:這次閱兵到底在向外界傳遞什么?很多人說 “這是展示肌肉”,我倒覺得關鍵詞該是 “體系” 和 “秩序”。
美英法德日韓加澳 “集體不來”,看著是口徑一致,其實是 “各有各的小算盤”—— 對中國的經貿依賴和政治上的表態(tài)完全脫節(jié),像兩根擰在一起的繩子,一拉就亂。但他們不來,反而給了北京一個更 “清晰的舞臺”,能更清楚地傳遞國內敘事、地區(qū)合作、跟全球南方國家的聯(lián)系。
印度 “只開會不觀禮”,是想 “討價還價” 又怕站錯隊,典型的 “在多邊場合找平衡”;俄羅斯行程緊湊,是 “來了就等于表態(tài)”,同時也給自己留了戰(zhàn)略余地;東南亞多國領導人愿意來,跟中越鐵路、柬埔寨金港高鐵、中馬東海岸鐵路這些項目帶來的實際好處分不開 —— 這才是最實在的國際政治邏輯:哪里有發(fā)展機會,哪里就有人愿意來。
有人會問:這些外國政要不來,會不會讓閱兵的國際效果打折扣?我不這么想。一場閱兵的價值,不在于來了多少貴賓,而在于能不能把國家意志、武器水平、組織能力、歷史敘事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 “完整的故事”。外交部說 “來的我們歡迎,不來的我們也以禮相待”,這話沒毛病。更何況,真正需要理解這些的觀眾,大多不在貴賓席上。
“勝利號” 主題地鐵、廣播里的抗戰(zhàn)經典臺詞、乘客們的二次創(chuàng)作,說明這次紀念不是把 “歷史” 鎖在柜子里,而是融進了日常生活。波蘭搞的露天展覽里,有些黑白老照片、騎兵砍坦克的電影劇照,其實不是真實史料,國外媒體再怎么包裝,也有人會指出來 “這不對”。
日本教材刪改 “慰安婦” 內容、給 “出云號” 起各種名字,這些都在提醒我們:關于歷史的話語權爭奪,不會因為誰不來就停下。北京這邊用一口鐘、一面墻、一個二維碼、一段彈幕來糾正錯誤信息,未必能一下子解決問題,但至少把主動權握在了自己手里。
進博會七年下來,帶來的 “制度性影響” 還在擴散,這次芝加哥的地方合作對話會就是例子。美國農業(yè)部曾經在進博會第一次設專門展館,帶了很多企業(yè)來,開幕當天就簽了 5.05 億美元的單子 —— 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實實在在的商業(yè)需求;泰森從在中國首發(fā) “十翅一桶、空氣炸鍋專用系列”,到升級中國工廠的智能化水平,能看出來 “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在推動他們創(chuàng)新”;瓦里安跟中國合作 AI 動態(tài)治療,也實實在在提升了它自己的全球競爭力。
很多人把閱兵和進博會分開看,我卻覺得該把它們放一塊兒:一個國家要安全、要開放,既要有 “硬家伙”,也得有 “合作渠道”,缺了哪樣都不行。
對那些 “集體缺席” 的國家,我不想情緒化指責。外交本來就是現(xiàn)實的藝術,他們在權衡利弊、算自己的賬,這能理解。但我想說:鏡頭外的沉默,蓋不住鏡頭里的事實。這次閱兵最關鍵的 “實在指標”,不是喊了什么口號,而是能清清楚楚看到咱們的體系化能力、組織和技術的結合程度、歷史敘事和紀念活動的契合度。這些東西,來沒來的人都能看到,區(qū)別只是看的角度不一樣。
寫到這兒,我腦子里總想起那面 70 米的功勛墻和廣場上一動不動的標兵。歷史不是 PPT,紀念也不是拍一次視頻就完了。“中國力量每增長一分,世界和平的希望就多一分”,這話這幾年常被引用,但只有當你把它和 “捍衛(wèi)戰(zhàn)后秩序、維護公平正義” 的實際行動結合起來,它才真正有分量。
對于這次 9.3 閱兵,看熱鬧的人不少,但能看懂門道的不多。門道在 “體系”、在 “秩序”、在 “敘事”,也在那句簡單的話里:來的我們歡迎,不來的我們也以禮相待。一個國家有底氣的時候,不會靠別人來撐場面,也不會因為別人不來就失了分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