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有些門,一旦打開就再也關(guān)不上了。
1958年,一群中國頂尖的文化人,仗著一腔熱情,執(zhí)意要挖開一座塵封了三百多年的皇帝陵墓。
他們以為自己是在為歷史揭秘,沒想到卻親手導(dǎo)演了一場國家級的災(zāi)難。
無數(shù)國寶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而更邪門的是,所有參與過這件事的人,往后余生似乎都被一團看不見的黑影籠罩。
他們的結(jié)局一個比一個慘,巧合?還是來自地下的報復(fù)?
這是一個關(guān)于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卻發(fā)現(xiàn)里面空無一物,只剩下了厄運的故事。
1958年9月6日,一則消息通過官方渠道發(fā)布,瞬間引爆了全世界的眼球。
明朝十三陵中的定陵,被挖開了。
這可是破天荒的頭一回,一座完好無損的明代皇帝地宮,就這么完整地展現(xiàn)在了世人面前。
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遍全球,各國的考古學(xué)家、歷史迷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東方。
當時的報紙吹得天花亂墜。
說定陵地宮那叫一個氣派,保存得簡直跟新的一樣。
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和他那兩位皇后的棺槨,威嚴地并排躺著。
周圍堆滿了金銀珠寶、古董字畫,還有成百上千匹的綾羅綢緞。
那些陪葬品碼得整整齊齊,琳瑯滿目,晃得人睜不開眼。
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那些埋了三百多年的絲織品。
據(jù)說,地宮門打開的那一刻,那些錦緞在光線下一照,竟然還在閃閃發(fā)光,華麗得不像話。
有人甚至放出豪言:
「就憑這批料子,咱們就能把失傳好幾百年的明代織錦技術(shù)給原樣復(fù)原了!」
全世界的考古圈子都伸長了脖子,等著中國這邊發(fā)布一份驚天動地的研究報告。
大伙兒都想瞧瞧,這座皇帝的地下宮殿里,到底藏著多少能解開歷史謎團的寶貝。
結(jié)果,左等右等。
一年過去了,沒動靜。
三年過去了,還是沒動靜。
一晃十年、二十年……
直到三十年過去,中國這邊連一篇像樣的正式學(xué)術(shù)報告都沒憋出來。
國際上的考古學(xué)家們,心情就像坐過山車。
從一開始的滿心期待,變成了后來的滿腹狐疑,最后干脆直接變成了憤怒。
世界各地的質(zhì)問信件,雪片似的飛向中國。
大家都在問同一個問題:
「你們到底在搞什么鬼?」
一位香港的女科學(xué)家忍無可忍,專門寫信痛罵:
「一個皇陵挖了快三十年,連篇報告都拿不出來,這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是獨一份的笑話!我真擔(dān)心,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家底,早晚要被你們這幫不爭氣的子孫給敗光!」
這話說得相當不客氣。
但中國考古界,依舊是死一般的沉默。
為什么不回應(yīng)?
因為,那位女科學(xué)家一語成讖。
定陵的發(fā)掘,成了一場徹頭徹尾的災(zāi)難,是中國考古史上最不愿被提起的一頁。
無數(shù)珍貴的文物,因為野蠻的開啟方式和落后的保護技術(shù),迅速氧化、腐爛,毀于一旦。
有人痛心疾首地批評,這哪是考古,這分明就是一場合法的盜墓!
而當時牽頭這事兒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
后來,他因為這件事,被罵作「中國考古的罪人」,甚至有人給他扣上了「千古第一盜墓賊」的帽子。
圍繞這次「考古」的怪事特別多。
最讓人脊背發(fā)涼的,是后來參與這次挖掘的專家和工人們,一個接一個地出事,死得不明不白。
那么,定陵地宮打開之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這座被封印了三百年的皇陵,為什么會成為一連串悲劇的起點?
這事兒,還得從明十三陵的風(fēng)水說起。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城外天壽山下,占地四十多平方公里,是明朝皇帝的專屬墓葬區(qū)。
顧名思義,這里埋了十三位皇帝。
有人就納悶了,大明朝一共十六個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江山,怎么就只有十三座陵?
剩下那三位去哪了?
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最早在南京當皇帝,老早就給自己在南京紫金山挑好了長眠之地,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孝陵。
等他孫子朱棣把首都遷到北京的時候,朱元璋和他老婆馬皇后早就在明孝陵里睡踏實了,總不能再大老遠地把老祖宗的墳給刨出來搬家吧?所以十三陵里沒有他。
第二位缺席的,是朱元璋欽點的繼承人,建文帝朱允炆。
這小伙子一上臺就搞削藩,結(jié)果把他四叔,燕王朱棣給惹毛了。
朱棣直接發(fā)動「靖難之役」,一路打進了南京城。
當時皇宮里燃起熊熊大火,朱允炆就這么人間蒸發(fā)了,是死是活成了千古謎案。
一個連尸首都找不到的皇帝,自然也就不可能被安葬進皇陵。
最后一位,是明景帝朱祁鈺。
他哥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結(jié)果被瓦剌軍隊給抓了俘虜。
國不可一日無君,朱祁鈺就在老媽和大臣們的擁護下,臨危受命登上了皇位。
誰能想到,后來瓦剌人又把他哥給送回來了。
這下尷尬了,一山不容二虎啊。
朱祁鎮(zhèn)回來后,經(jīng)過一番策劃,發(fā)動「奪門之變」,成功搶回了皇位,順手就把弟弟朱祁鈺給廢成了誠王。
這么一來,朱祁鈺雖然當過皇帝,可死的時候身份不夠,自然也沒資格進這片皇家陵園。
這,就是明十三陵的來歷。
而這個地方之所以后來怪事頻發(fā),或許跟它那套玄之又玄的風(fēng)水布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明成祖朱棣當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琢磨著把首都從南京遷到自己的老巢北京。
永樂五年,他的徐皇后去世了,朱棣就派禮部尚書趙羾和當時最牛的風(fēng)水大師廖均卿,去北京周邊給自己找塊風(fēng)水寶地。
這兩人在北京郊區(qū)溜溜達達跑了兩年,總算找到了幾個備選方案。
第一個地方在南口外的屠家營。
這名字一聽就不吉利。
明朝皇帝姓「朱」,跟「豬」同音。
這豬要是進了屠夫家,那還有好?不行,pass。
第二個地方是昌平西南的陽山腳下。
陽山本身沒毛病,可它附近有個村子叫「狼兒峪」。
豬的背后趴著一頭狼,這還能睡得安穩(wěn)嗎?不行不行,再換。
第三個地方是京西的燕家臺。
朱棣是「燕王」出身,這名字聽著挺對味。
可朱棣聽完還是直搖頭,他覺得「燕家」聽著像「晏駕」,這不是明擺著催皇帝趕緊上路嘛,太不吉利了。
挑來挑去,直到永樂七年,朱棣總算看中了昌平縣黃土山下的一塊地。
他還親自跑過去視察了一圈,發(fā)現(xiàn)這地方確實牛。
按照古人的說法,陵寢風(fēng)水講究「四勢完美」,也就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面都要有山環(huán)抱著。
朱棣選的這塊地,不僅四面環(huán)山,山勢起伏還特別有講究。
而且,從他給自己選的長陵往北看,天壽山正好呈現(xiàn)一個中間高、兩邊低的三峰并立的形態(tài),像個筆架,這在風(fēng)水里叫「三臺山」,是大富大貴的象征。
據(jù)說,朱棣在拍板之前,還特意問了身邊的高僧姚廣孝。
「大師,你給瞧瞧,這塊地能保佑我?guī)状訉O?」
姚廣孝掐指一算,回了一句玄之又玄的話:
「此地甚好,可安葬萬子重孫?!?/p>
朱棣一聽「萬子重孫」,樂壞了,以為能保佑千秋萬代,當場就定了下來。
其實,姚廣孝說的是一句暗語,他的意思是,大明江山傳到「萬」歷皇帝的「子」孫,「重」(崇)禎皇帝這兒,就到頭了。
果不其然,崇禎皇帝入葬之后,大明朝就亡了。
1955年10月9號,秋高氣爽。
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明史專家吳晗,帶著郭沫若等一幫文化名人,浩浩蕩蕩地去明十三陵參觀。
一行人走到長陵東邊的柿子園里歇腳,聊著聊著,就聊到了朱棣的長陵。
有人感嘆說:
「這可是十三陵里頭一座皇陵,里邊的寶貝肯定最多,而且從來沒被盜過。要是能挖開看看,那價值可就沒法估量了,說不定失傳的《永樂大典》正本就在里頭呢!」
這話一下子點燃了郭沫若和吳晗。
兩人一對眼神,當場拍板,要向國家申請挖掘長陵。
這個瘋狂的想法一傳出去,立馬遭到了文化部文物局長鄭振鐸等人的強烈反對。
他們急得直跳腳,理由很簡單:
「咱們國家現(xiàn)在的考古技術(shù),還有文物保存的手段,根本就不行!挖皇帝陵墓?那跟毀文物有什么區(qū)別?」
這話一點沒錯。
看看后來地宮打開時,考古隊準備的工具清單就知道了:蠟燭10箱、木箱50個、馬燈10支、鐵勺子10個……還有防毒面具幾副。
就憑這點家當去挖皇陵,簡直跟拿著小刀去解剖精密儀器一樣,純屬胡鬧。
可郭沫若和吳晗當時就像著了魔一樣,被一睹寶藏的念頭沖昏了頭腦。
他們完全聽不進任何反對意見,還聯(lián)合了好幾位所謂的文化界大佬,直接給政務(wù)院遞上了一份《關(guān)于發(fā)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
這份報告一路綠燈,最終擺在了周恩來的案頭,周總理提筆批示:同意發(fā)掘。
1955年12月,由郭沫若掛帥的長陵考古隊,就這么浩浩蕩蕩地開進了明十三陵。
然而,事情從一開始就不順利。
看過盜墓小說的人都知道,找古墓的入口,那可是個技術(shù)活。
明朝皇帝的地宮入口,藏得那叫一個深。
郭沫若帶著團隊,在長陵來來回回挖了一個多月,愣是連墓道的邊兒都沒摸著。
當時吳晗急得不行,甚至提出一個餿主意:
「要不,咱們干脆從寶頂上頭直接往下挖,把它硬鑿開算了!」
后來考古隊一商量,覺得長陵實在太大了,這么搞下去不是辦法。
不如先找個規(guī)模小點的陵試試手,積累點經(jīng)驗再回來挖長陵。
于是,1956年,他們把目標轉(zhuǎn)向了長陵旁邊的獻陵。
結(jié)果,還是失敗了,挖了半天,連個門都沒找著。
吳晗他們又開始琢磨換目標。
考慮到定陵的年代比較晚,地面建筑保存得相對完好,修復(fù)起來也方便。
最關(guān)鍵的是,有人發(fā)現(xiàn)定陵寶頂?shù)某菈ι?,有一個塌陷的豁口。
經(jīng)過一番勘探,他們確認這個豁口下面,很可能就是通往地宮的隧道入口。
吳晗一聽定陵有洞可鉆,激動得不行。
他馬上寫信給郭沫若,又層層上報。
最終,周恩來又是一錘定音:同意試挖定陵。
就這么陰差陽錯地,本來是沖著朱棣去的,結(jié)果卻讓他的十三世孫萬歷皇帝,替老祖宗挨了這一刀。
中國人自古就講究「死者為大」,挖人祖墳在歷朝歷代都是要砍頭的死罪。
傳統(tǒng)觀念里,干這種事是會遭報應(yīng)的。
而就在定陵被正式動工之后,各種怪事也接二連三地出現(xiàn)了。
先是很多參與挖掘的民工,莫名其妙地開始生病。
陵墓四周村子里的不少婦女,突然像中了邪一樣發(fā)狂,嘴里念叨著「不能挖皇陵」之類的話。
村民們都覺得這是不祥之兆,工地上人心惶惶。
但考古隊的負責(zé)人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認為這全是封建迷信,壓根兒沒當回事,繼續(xù)指揮挖掘。
可就在地宮挖掘剛開始沒多久,更邪門的事發(fā)生了。
1956年5月,一個萬里無云的大晴天。
突然,一道驚雷毫無征兆地劈了下來,伴隨著一聲巨響,天昏地暗。
等大家回過神來,發(fā)現(xiàn)明樓前沿右上角的一個石頭雕刻的鎮(zhèn)墓獸,被雷劈成了兩半,掉在了地上。
這石獸在風(fēng)雨里站了幾百年都沒事,怎么偏偏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被雷劈了?
民工們一下子就炸了鍋,議論紛紛。
「完了完了,這是皇帝爺顯靈了!」
「石獸是守陵的,沒守好陵,皇帝發(fā)火把它給劈了!」
「這活兒不能干了,這是在警告咱們呢!」
還沒等大家議論完,一個更嚇人的消息傳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