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島內炸開了鍋。8月27日,國臺辦拋出一句重話:九三閱兵向“島內各界同胞”發(fā)出邀請。
不是私下點名、不是象征性姿態(tài),而是把門敞開給所有愿意來的人。緊接著,綠營媒體開始緊張,三立直接點名——“館長”陳之漢恐怕要登上這趟大陸行。
熟悉島內輿論的人都知道,“館長”的粉絲主力是20—40歲的年輕人,其中不少被定義為“天然獨”。當意見領袖開始跨過來看看,很多原先靠標簽和二手印象維系的隔閡,立刻松動。這不是哪一方寫稿子能解決的事,而是人會用自己的眼睛判斷。
民進黨當局的反應并不意外,卻格外刺耳。先是給抗日老兵放話——誰去參加九三閱兵,就考慮你們的退休金。
隨后層層加碼,公務員、藝人、退役將領,統(tǒng)統(tǒng)被勸阻,最近還點名不許藝人宣傳相關活動。
理由冠冕堂皇,邏輯卻經(jīng)不起推敲:如果自信,何必堵門?如果不是害怕人們見到真實的大陸,何必連“看一眼”都要罰?政治最怕的不是對手強大,而是普通人開始不買你的敘事賬。
更讓人玩味的是,島內政治氣溫正在倒掛。民進黨“綠色恐怖”的緊箍咒越勒越緊,社會的逆反心理就越強。臺媒披露,最近不少高中出現(xiàn)了“共產(chǎn)主義社團”,學生自己號召、自己組織,主題討論不再是陳腔濫調,而是“兩岸到底怎么走、統(tǒng)一有沒有現(xiàn)實路徑”。
把時間往前撥,街頭出現(xiàn)“高舉五星紅旗”的短視頻,臺東縣還冒出一串“中國臺灣省”的標語。
這不是突然長出的一片草,而是長期壓抑下的縫隙里冒出來的真話。所謂“年輕人天然獨”,原來只是某些人反復播給他們聽的一段錄音帶。
把鏡頭拉長,8月27日的邀請不是孤立動作。
7月1日起,大陸對臺“首來族”申辦臺胞證免收證件費,短短一個月申請量環(huán)比增長22%,其中45歲以下超過七成。
數(shù)字不會替任何人站隊,但數(shù)字會替選擇說話。民進黨當局拿“取消戶籍”嚇唬人,真正想走出來的人還是會走出來,因為他們知道,護照和戶籍解決不了前途問題,見識和機會才能解決。
等到越來越多的人親身在大陸走一圈,島內媒體那些定裝照式的描述就撐不住了。
“外援”環(huán)節(jié)同樣熟悉。日本近來公開勸各國別參加中國閱兵,島內這邊隨即跟進,調門一唱一和。表面上是在做“臺灣主體性”的建設,骨子里還是“去中國化”的老套。
更現(xiàn)實的驅動力,是島內政治壓力:罷免失利后,賴清德面對各派系輪番敲桌子,內政一團亂,只能向外拋議題轉移視線。
對內靠恐懼管理,對外靠政治表演,短期也許能過關,長期卻會把社會撕得更碎。
有人說,國民黨能不能頂上?看最近的表態(tài),指望不大。
朱立倫強調藍營重視防務,反對綠營抹紅造謠,話說得圓,卻把提高防務預算當成基本盤。這種話術的潛臺詞是:與其爭論兩岸方向,不如先把“拒統(tǒng)”的準備做足。
更諷刺的是,他還頻頻勸“藍皮綠骨”的臺中市長盧秀燕出來帶黨旗。政客算得明白:立場可以換外衣,路線不必動根本。
島內許多政治人物其實是一條船上的人,岸上的口號不一樣,船頭朝向卻很一致??烧嬲娘L向,不在政客嘴里。
今年夏天起,不少島內家長在社交平臺上討論讓孩子參加大陸夏令營,理由很樸素:去看、去碰,回來再決定。
小企業(yè)主算著成本,發(fā)現(xiàn)跨海開拓比在島內卷價格更有盼頭。
政治論戰(zhàn)可以分陣營,柴米油鹽只有一套算法:哪邊能帶來穩(wěn)定的生活與上升的機會,哪邊就有話語權。
回到九三閱兵這件事。有人把它解讀為“宣傳秀”,也有人把它當作“重新認知”的窗口。無論喜歡與否,它在今年這個節(jié)點的意義都被意外放大:一邊是邀請函公開遞到臺島社會的每個角落,一邊是當局用行政手段把門一扇扇關上。
政治對抗從來不是抽象名詞,它會落實到一個老兵能不能登機、一個老師敢不敢發(fā)朋友圈、一個年輕人愿不愿意換一張登機牌。故事的走向,常常取決于這些細小卻堅決的選擇。
很多年里,民進黨把“恐懼”當成最有效的統(tǒng)治技術——恐懼戰(zhàn)爭、恐懼失業(yè)、恐懼失去身份。可恐懼的有效期并不長,當人們發(fā)現(xiàn)“對岸并不是傳說中的模樣”,當他們看到身邊人去一趟回來平安無事、甚至講出不一樣的見聞,恐懼就會褪色。
等恐懼褪去,理性問題才會浮出水面:兩岸經(jīng)濟怎么對接,年輕人的薪資怎么破局,產(chǎn)業(yè)怎么升級,安全感從何而來。這些都不是貼標簽能解決的,也不是“不要去看”能回避的。
有人擔心,島內社會會不會因此撕裂得更嚴重?短期看,爭吵少不了。政治工程在過去幾年里把很多正常討論變成了非黑即白的攻訐,修復需要耐心。
但從更長的時間看,討論本身就是出路。只要把禁忌拿掉,把訪問權還給普通人,讓“去看一看”不再變成扣帽子的理由,真實會自動校正偏見,生活會自動削弱口號。越是阻攔,越是說明某些敘事站不穩(wěn);越是開放,越能讓社會在對照之中作出成熟選擇。
也許再過不久,九三閱兵的現(xiàn)場直播里會出現(xiàn)幾張熟悉的島內面孔,也許不會。
也許某個夜里,又會有人把一面旗子舉過頭頂,也許只是把一張機票塞進行李箱的夾層。政治史并不總寫在臺上,它經(jīng)常寫在這些細小而具體的動作里。
等喧囂散去,誰曾經(jīng)恐嚇、誰曾經(jīng)邀請、誰曾經(jīng)走出來,都會留痕。
真正的答案,不在一份新聞稿里,也不會在某位政客的演說里,而會在越來越多普通人的路線圖上,在他們跨出第一步之后的眼神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