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天倒計時中,一邊是"共同銘記歷史"的誠摯邀請,一邊是"不準參加閱兵"的嚴厲禁令。
這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背后,究竟是歷史認知的分歧還是政治立場的對立?當盛情邀請遭遇冷酷阻撓,誰在害怕什么?
臺海兩岸這場圍繞歷史記憶的博弈將如何收場?島內"自豪看待九三閱兵"的聲音能否沖破政治藩籬?
作者-山
當盛情邀請撞上冷酷拒絕
距離九三閱兵僅剩一周時間。
8月27日,國臺辦發(fā)言人朱鳳蓮明確表態(tài),大陸將邀請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各界代表人士出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大會。
這個表態(tài)來得正是時候。今年既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這樣的歷史節(jié)點,臺灣同胞當然不能缺席。
然而,臺灣當局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陸委會搶在前頭發(fā)聲,公開呼吁臺灣民眾不要參加九三閱兵,還特意點名在大陸發(fā)展的臺灣藝人,警告他們別去呼應所謂的"統戰(zhàn)宣傳"。
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更是態(tài)度強硬,直接搬出"兩岸人民關系條例",明令禁止少將以上人員前往大陸。
他還撂下狠話:就算是過了管制期的人員,只要敢去參加閱兵,回來一樣要被"處置"。
這股肅殺之氣,瞬間彌漫在臺灣上空。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陸這邊的態(tài)度卻異常堅定。國臺辦直言不諱地批評民進黨當局"蓄意歪曲抗戰(zhàn)歷史",威脅恐嚇臺灣同胞參加紀念活動。
朱鳳蓮的話說得很重:民進黨當局背叛歷史、背叛民族的卑劣行徑令人不齒。他們不敢對殘暴的侵略者提出批評,卻處心積慮污蔑大陸舉辦紀念活動。
這種戀殖心態(tài)完全喪失了民族立場。
一邊是敞開大門的熱情邀請,一邊是嚴防死守的冷酷阻攔。這種反差背后,折射出的是兩岸對歷史記憶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有意思的是,根據最新統計,45歲以下臺胞申請臺胞證的數量環(huán)比暴增22%,其中年輕人占比超過七成。
數據不會說謊。越是禁止,越是好奇,這或許就是人性最真實的寫照。
從害怕到自豪,臺灣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事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就在臺灣當局嚴厲禁令下達的同時,島內卻傳出了不一樣的聲音。
8月27日當天,中時新聞網和中國時報同時轉發(fā)了一篇文章,標題很提氣:"自豪看待九三閱兵"。
文章作者是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何溢誠。他站在臺灣人的角度,說出了許多人不敢說的心聲。
"九三閱兵紀念的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抗戰(zhàn)勝利當然是臺軍的勝利。"何溢誠的話直擊要害。
他認為,民進黨當局自己心里有鬼,不該把這種恐懼轉嫁給臺灣老百姓。
更關鍵的是,何溢誠點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只有那些想搞"臺獨"、幫著外人挑釁自家人的,才會看到大陸的武器就害怕。
如果你認同"兩岸一家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那么閱兵就是所有中國人變強的最好證明。
這種觀點在島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根據最新民調數據顯示,18-35歲臺胞中有72%贊成從民族視角看待抗戰(zhàn)歷史,這個比例遠高于上一代人。
更有意思的是,連一些年輕的臺灣網紅也開始表達不同的聲音。擁有大量20到40歲粉絲的"館長"陳之漢,公開表示要去參加大陸的閱兵活動。
他的大陸之行,已經讓一些島內年輕人看到了真實的大陸。
從"敏感"到"自豪",這種心態(tài)的轉變絕非偶然。
臺灣光復80年來,島內對那段抗戰(zhàn)歷史的認知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過去被刻意淡化的臺灣同胞抗日貢獻,如今重新回到了歷史的聚光燈下。
歷史資料顯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有超過50萬臺胞參與了抗戰(zhàn),從臺灣義勇隊到霧社起義,每一個名字都不該被遺忘。
當這些歷史事實重新被提及,當年輕一代開始用民族的視角重新審視那段歷史,態(tài)度的轉變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正如何溢誠在文章中所說:真正的中國人,怎么可能害怕中國人自己的強大?
這場身份認同的較量,關乎每個中國人
問題的核心,其實是身份認同。
民進黨當局之所以如此恐懼九三閱兵,根本不是怕什么"政治操作",而是害怕臺灣民眾看到大陸的強大后,會動搖他們精心編織的"臺獨"敘事。
這種心態(tài),說白了就是心虛。
他們深知,一旦臺灣同胞真正了解了大陸的發(fā)展,真正感受到了祖國的強盛,那些關于"大陸威脅論"的謊言就會不攻自破。
所以,他們寧愿制造"綠色恐怖",也要阻止臺灣民眾走近真相。
從禁止公務員、藝人、退將出席活動,到威脅參加閱兵的老兵要取消退休金,民進黨當局的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但是,人心是攔不住的。
近期,島內多所高中的學生們自發(fā)表達對兩岸統一的支持,有學生拍攝高舉五星紅旗的視頻,臺東縣街頭也出現了大量"中國臺灣省"的標語。
這些跡象都表明,所謂"臺灣年輕人天然獨"的說法,正在被現實一點點瓦解。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身份認同從來不是政治宣傳能夠改變的,它根植于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
正如國臺辦所說,民進黨當局的行徑是"背叛歷史、背叛民族"的卑劣行為。
他們對真正的侵略者不敢多說一句,卻反過來污蔑大陸紀念抗戰(zhàn)勝利的活動,這種顛倒黑白的做法,只會讓更多臺灣同胞看清他們的真面目。
與此同時,大陸方面也在用實際行動證明什么叫"兩岸一家親"。
從7月1日起,大陸對"首來族"臺胞免收臺胞證費用。政策一出,效果立竿見影,申請數量大幅增長。
即便民進黨當局拿"取消臺灣戶籍"來威脅,也沒能擋住這股交流的熱潮。
這些數據,就是最真實的民意體現。
國際社會的態(tài)度也很能說明問題。俄羅斯總統普京、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等多國領導人已確認出席九三閱兵,聯合國已有131個國家在中國發(fā)起的二戰(zhàn)紀念決議上簽字。
相比之下,臺灣當局的孤立和偏執(zhí)顯得格外刺眼。
身份認同的較量,本質上是歷史觀和價值觀的較量。當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開始用"自豪"來看待這場閱兵時,答案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歷史的選擇題,臺海兩岸如何作答
歷史從來不會給人太多時間猶豫。
這場圍繞九三閱兵的爭議,看似是一次簡單的邀請與拒絕,實際上卻是兩岸關系走向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這也是東亞地區(qū)歷史敘事權的一次重要較量。
大陸通過舉辦九三閱兵,不僅是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更是在向世界展示中國在二戰(zhàn)中的重要貢獻,重構被西方長期主導的歷史話語體系。
韓國總統宣布出席閱兵,釋放出明顯的"抗日同盟"信號,而日本右翼則如臨大敵,擔憂"戰(zhàn)爭敘事"被重新書寫。
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臺灣當局的阻撓顯得更加不合時宜。
他們一方面呼應日本呼吁各國不要參加中國閱兵的立場,迎合美日等西方陣營的"遏華戰(zhàn)略",妄圖以此換取"域外勢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賴清德在面臨內部政治壓力時,急于制造事端來轉移民眾注意力。
但是,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次事件暴露出的臺灣內部政治生態(tài)的復雜性。
國民黨方面的表現也頗為微妙。主席朱立倫一邊宣稱民進黨的"造謠抹紅"是假的,一邊又強調國民黨很重視"臺灣防務",甚至支持提升"防務預算"。
這種模糊的表態(tài),被很多人解讀為是在為"拒統"做準備。
更有甚者,朱立倫還公開喊話被認為是"藍皮綠骨"的臺中市長盧秀燕,希望她來當國民黨主席。
這一系列操作讓人看得云里霧里,也從側面反映出藍營內部在兩岸問題上的分歧和搖擺。
然而,政客們的算盤再精明,也改變不了民心向背的大趨勢。
當島內年輕人開始用"自豪"來形容九三閱兵,當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選擇走近大陸、了解大陸,當歷史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那些人為制造的對立和仇恨就會逐漸消散。
這場歷史與現實的博弈,最終的勝利者只能是歷史的真相和人民的選擇。
九三閱兵只是一個開始。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兩岸不同力量的真實面目,也為未來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在這場歷史的選擇題面前,每個人都要作出自己的回答。
結語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任何人為的阻撓都只是螳臂當車。這場圍繞九三閱兵的爭議,讓我們看到了兩岸在歷史記憶上的分歧,也看到了民心深處的真實渴望。
或許,當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開始用"自豪"來看待這場閱兵時,兩岸真正的和解就不再遙遠。畢竟,血濃于水的情感,豈是政治算計能夠切斷的?
你如何看待這場歷史與現實的博弈?在身份認同的十字路口,什么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