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將舉行九三閱兵,這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時刻。然而,就在兩岸同胞準備共同追憶這段血與火的歷史之際,民進黨當局卻突然下令,不許臺灣同胞參加大陸的紀念活動,這種卑劣行徑讓馬英九都忍不住表態(tài)了。那么,民進黨為何如此懼怕臺灣同胞參加閱兵?在這種關(guān)鍵時刻,馬英九表態(tài)傳遞出哪些信息?
今年9月3日,不僅是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fù)80周年。換句話說,臺灣能夠擺脫殖民統(tǒng)治,重新回到中華民族的懷抱,正是依靠抗戰(zhàn)勝利所奠定的國際秩序。此次大陸的紀念活動,邀請了包括臺灣在內(nèi)的全體中華兒女,目的就是要共同緬懷先烈,銘記這段全民抗戰(zhàn)的艱苦歷程。
然而,民進黨當局卻下達禁令,威脅恐嚇臺灣同胞不得參與,否則將面臨罰款、取消退休金等。這樣的做法不僅冷酷無情,更顯出一種刻意割裂歷史的心態(tài)。臺當局之所以這么干,原因在于他們擔心,一旦臺灣民眾特別是抗戰(zhàn)老兵親身參與大陸的閱兵活動,就會直觀地感受到兩岸同屬一個民族的歷史連結(jié),這對他們推行“去中國化”的政治路線是致命的打擊。
于是,他們寧可無視民眾的心愿,也要用行政手段強行阻攔。然而問題在于,這種做法越是粗暴,反而越暴露其心虛與無恥??箲?zhàn)不是國共任何一方的專利,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無論是滇緬公路上的遠征軍,還是在臺灣組織抗日義勇隊的志士,他們都是同一段歷史的見證者。禁止臺灣同胞參與紀念,不僅抹殺了他們的犧牲,更是對民族尊嚴的冒犯。
正因如此,馬英九在關(guān)鍵時刻站出來,他批評賴清德媚日忘本,就顯得極為突兀又極為必要。他在國民黨的座談會上明確表示,沒有抗戰(zhàn)的勝利,就沒有臺灣的光復(fù),這是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賴清德用“終戰(zhàn)日”這種日本慣用的說法,刻意回避“抗戰(zhàn)勝利”的表述,等于在國際場合替殖民者開脫,甚至把臺灣置于一種尷尬的身份之中。
馬英九的話直指民進黨的政治動機,他們一方面想要靠近日本和美國,另一方面卻不敢正視臺灣人民的歷史記憶。這樣的操作,換來的不是認同,而是被更多人厭惡。更諷刺的是,當民進黨當局極力阻撓時,島內(nèi)年輕人反而自發(fā)走進大陸的紀念館,參觀四行倉庫,觀看抗戰(zhàn)題材的影片。
他們在現(xiàn)場表達敬意,稱“九三閱兵就是我們中國人變強的證明”。這種來自青年群體的認同,說明民族記憶并不會因為政治操弄而消失。歷史的力量是深沉的,它能夠跨越島嶼的阻隔,讓更多人從中找到身份歸屬感。大陸方面也明確表態(tài),臺灣同胞不應(yīng)也不能缺席這樣的紀念。畢竟,抗戰(zhàn)是一部全民族共同譜寫的史詩。無數(shù)臺灣同胞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他們的英魂與大陸烈士一樣,都應(yīng)該被銘記。九三閱兵不僅是展示軍力,更是展示民族的堅韌與團結(jié)。
今天,馬英九的表態(tài),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提醒。他沒有陷入對立的情緒,而是呼吁兩岸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追求和平。這種聲音與民進黨的扭曲形成鮮明對比。九三閱兵背后真正的意義,并不是展示多少武器,而是提醒世人,中華民族曾經(jīng)在最艱難的時刻凝聚一心,才換來如今的和平與發(fā)展。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
所以,當大陸將舉行九三閱兵,臺當局用盡手段不許臺灣人參加,馬英九忍不住公開表態(tài)時,這其實揭示了一個深層道理,歷史記憶不是可以隨意剪裁的政治工具,它屬于全體中華兒女。民進黨的禁令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制造噪音,但無法改變一個事實,臺灣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從來緊密相連,誰否認這一點,誰就會被歷史所否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