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事熱點觀察者
9月3日,天安門廣場將迎來紀念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的盛大閱兵。這場承載歷史記憶、彰顯強軍自信的儀式,不僅是對先烈英魂的致敬,更是新時代中國軍隊改革成果的集中亮相。從徒步方隊的鏗鏘步伐到空中梯隊的雷霆之勢,從“老番號”的精神傳承到“新質戰(zhàn)力”的震撼登場,每一個細節(jié)都值得深入解讀。本文結合權威媒體報道,剖析此次閱兵的三大核心亮點。
一、歷史與未來的交響:傳承紅色基因,展現強軍新貌
此次閱兵的徒步方隊中,既有抗戰(zhàn)老部隊組成的英模單位,也有改革重塑后的新型作戰(zhàn)力量。例如,三軍儀仗隊與10個英模部隊方隊共同受閱,既保留了“狼牙山五壯士”“平型關大戰(zhàn)突擊連”等抗戰(zhàn)經典番號,又新增了火箭軍、戰(zhàn)略支援部隊等軍兵種方陣。這種“一老一新”的編組設計,既是對歷史的致敬,也傳遞出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基因密碼。
正如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吳澤棵所言:“抗戰(zhàn)精神是永遠的精神豐碑,而新時代強軍成就則是捍衛(wèi)和平的底氣。”徒步方隊的“混編模式”,象征著紅色血脈與科技創(chuàng)新的深度融合。年輕官兵身著新式作訓服,手持信息化裝備,與老部隊傳人并肩而立,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正是中國軍隊“變與不變”的生動注腳。
二、科技賦能戰(zhàn)斗力:新域新質力量首秀引關注
若說徒步方隊是精神的傳承,裝備方隊和空中梯隊則展現了硬核的科技實力。此次閱兵動用的500余件裝備中,四代裝備占比超六成,包括高超聲速導彈、智能無人機、反輻射導彈等“明星裝備”首次公開亮相。更值得關注的是,無人作戰(zhàn)群、網電攻防群等新質戰(zhàn)力首次編入受閱序列,標志著我軍作戰(zhàn)體系向智能化、無人化加速轉型。
以裝備方隊中的“無人作戰(zhàn)群”為例,其搭載的察打一體無人機、蜂群式攻擊系統(tǒng),可執(zhí)行偵察、電子戰(zhàn)、精確打擊等任務,形成“非接觸作戰(zhàn)”優(yōu)勢??罩刑蓐犞?,轟-6N戰(zhàn)略轟炸機掛載新型空射導彈的造型引發(fā)熱議,其遠程精確打擊能力被視為維護戰(zhàn)略威懾的關鍵一環(huán)。這些裝備的集中展示,不僅打破了一些國家對“中國軍事技術落后”的刻板印象,更向世界傳遞出明確信號:中國軍隊有能力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發(fā)展利益。
三、訓練背后的“智慧密碼”:科學化備戰(zhàn)成常態(tài)
閱兵場上的“米秒不差”,離不開幕后的科學化訓練。據報道,受閱官兵采用北斗定位系統(tǒng)、智能評估系統(tǒng)等高科技手段輔助訓練,甚至能通過逐幀回放視頻分析動作誤差。例如,火箭軍某部教練員魏增陽利用“運動生理學”知識優(yōu)化動作協(xié)調性,而一級軍士長丁輝第六次參加閱兵時,已能通過模擬仿真系統(tǒng)預判編隊行進誤差。
這種“數據驅動”的訓練模式,折射出我軍備戰(zhàn)打仗理念的升級。從過去“人海戰(zhàn)術”式的苦練,到如今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精準施訓,既是科技強軍的縮影,也揭示了現代戰(zhàn)爭對軍人素質的新要求——既要鐵血意志,更需科技頭腦。
四、閱兵場外的“精神動員”
此次閱兵不僅是軍事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場全民國防教育。當聯合軍樂團奏響《保衛(wèi)黃河》《在太行山上》等抗戰(zhàn)經典曲目時,激昂的旋律將喚醒民族記憶;當維和部隊方隊身著迷彩走過長安街時,他們胸前的和平勛章則訴說著中國軍人的國際擔當。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這場閱兵或許會引發(fā)這樣的思考:和平年代的“強軍夢”與每個人的生活有何關聯?答案或許藏在那些穿梭于城市間的無人機軌跡里,藏在南海島礁上永不熄滅的雷達屏幕中。正如一位受閱官兵所說:“我們手中的裝備越先進,百姓的飯碗就越安穩(wě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