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七年(643年)的一天,唐太宗忽然對房玄齡等重臣說道:我這三個兒子一個弟弟竟然如此荒唐,我活著干什么??!
說完,唐太宗竟然要拔劍自刎,被群臣慌忙攔下。
這事,記載于《舊唐書》。
三個兒子說的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還有齊王李祐,一個弟弟說的是漢王李元昌。
這四位,確實荒唐。
太子李承乾和漢王李元昌密謀要攻打李世民的寢宮,魏王李泰為了爭到太子之位,向李世民表決心,要殺掉自己的兒子,將來傳位給弟弟李治。
齊王李祐既非李世民的長子,也不是嫡子,竟然也在自己的封地扯起反旗。
然而,說來說去,這里面最不該如此荒唐的,就是太子李承乾了,但是這四位里,卻屬他走得最“遠”,可不是嗎,都要逼宮了。
那么,這位有著大好前途的大唐太子,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把千古英主李世民逼得要自盡呢?
李承乾這名字,大有講究,也很有紀念意義
他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母親是秦王李世民的愛妻長孫氏。
之所以取名叫李承乾,那是因為李世民居住的宮殿的名字就叫承乾殿。
第一種說法,是李世民剛搬到承乾殿時,志得意滿,提前給沒出世的兒子起名承乾。
李世民搬到承乾殿,其實沒多想,就是因為皇宮內,除了太子李建成住的東宮,只有西宮的承乾殿有個議事大廳。
李世民當時羽翼豐滿,文有房玄齡、杜如晦,武有李靖、尉遲敬德,人才濟濟。他們又都住在西宮之外的兩個坊里,實在非常方便 。
可是李元吉妒忌啊,再加上他剛丟了太原,就覺得李世民是為了“承乾”這兩個字才刻意住進去的。
在他的心里,承乾,就是承繼皇業(yè),就是李世民想當太子,想當皇帝,就是居心叵測。
當李世民平定隴西的薛仁杲時,李承乾出生。
于是,李承乾的名字來歷就有了第二種說法,是唐高祖李淵給取的。
因為,那時候李世民功勞比較大,將薛仁杲生擒至長安,從此長安以西可無憂矣。
所以,李淵就有了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想法。這“承乾”兩個字也就真有了“承繼皇業(yè),總領乾坤”的意思。
有點類似于后世大明朝的“好圣孫”明宣宗朱瞻基。
說實在的,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么李承乾的悲劇命運,他的荒唐行為的根源,從降生就開始了。
玄武門之變,才是讓一個“乖孩子”變得叛逆的根本轉折點
李淵在太子李建成和功高難賞的秦王李世民之間搖擺不定,導致了圍繞兩人的勢力之間的針鋒相對。
很難說誰先挑起了矛盾,只能說是李淵搞得平衡抑制做法失控,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
武德九年,也就是626年,玄武門事變發(fā)生。李世民殺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登基稱帝。
當年,他就封八歲的李承乾為太子。
八歲,放到今天,就是三年級的小學生。
雖然有些事還不太明白,但對自己的伯父,自己的叔父李元吉幾乎滿門都是被自己的父親處死這件無可掩飾的事,一定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不知道,當玄武門之變兩個月之后,李承乾被封為太子時,心里有沒有陰影,陰影的面積又會有多大。
他的父親,以及他父親給他請的那些大儒和名臣老師們,能不能,會不會給他解釋,他這個太子,和他伯父李建成那個太子,有啥不一樣?
他此時的小小心靈里面,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弟弟李泰的?
幸運的是,此時千古賢后長孫皇后還在世,李承乾的疑惑,還能有傾訴的對象。
至于他老爹李二,那更是君父,在君父面前,她只能是一個標準的孝敬師長,熱愛學習,安民理政的好儲君的形象。
所以,看遍史籍,無論是當太子之前,還是當太子之后的十年間,我們只看到了一個大唐乖寶寶的形象。
很難理解,公元636年之后的太子,為什么像換了一個人。
公元636年,李承乾摯愛的母親,李世民最摯愛的妻子,長孫皇后去世。李承乾隨之性情大變。
李承乾這時候才剛剛十八歲。
十三歲到十八歲,是男孩子的青春期,而這個階段的李承乾,是被當作太子,規(guī)行矩步培養(yǎng)的。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秘密的孩子是長不大的”
唐太宗無微不至的關懷,東宮屬官幾乎是監(jiān)視式的教育,其實恰恰讓李承乾喪失了獨立處理事情的最佳成長期。
雖然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聽訟”,但是這種成長,是趕鴨子上架式的拔苗助長。
唐太宗的種種關懷,其實在成長心理學上講,更是帶有一種“侵略性”,是典型的不親密,不信任。
唐太宗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以及太子東宮屬官這種監(jiān)視式的教育方式,終于在長孫皇后去世之后,爆發(fā)出了惡果。
大唐的乖寶寶,突然變成了荒唐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