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佛陀說連眼耳鼻舌身意都要舍?今天我們換個角度看《心經(jīng)》。
Hello大家好,我是無念。
心經(jīng)上說:它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它是什么?
當我們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用敬畏因果、舍得放下的心來看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不再只是依賴眼睛、耳朵、大腦去判斷一切,而是用內(nèi)心去感受宇宙的真相。
眼睛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角;耳朵聽到的,也只是聲音的一部分。因為渺小,所以敬畏;因為敬畏,所以謙卑;因為謙卑,所以平和。
佛陀在經(jīng)文中說:“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在提醒我們,空性要超越對一切“有”的執(zhí)著,才能觸碰到真正的“無”。
現(xiàn)代科學用歸納法來解釋世界,但科學承認,它所觸及的范圍很有限。狗用嗅覺看世界,蝙蝠用聲波“看”世界,它們與我們共處同一個世界,卻體驗完全不同。既然連一條狗和一個人感受到的世界都不一樣,我們憑什么斷言自己的感受就是唯一的真相?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寫過一個故事:蘇軾曾遇到“神婆附體”的怪事,對方求水、求祭壇,他都拒絕,最后“神婆”無奈離去。聽上去很玄,也許是虛構(gòu),也許是真的,但它提醒我們——不要總以自己的眼耳鼻舌為唯一判斷標準。
佛教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不是讓你盲信,而是讓你心懷敬畏,永遠承認自己的無知,從自己的過失思考問題,從他人的角度化解矛盾。
如果你真相信因果,就不會在遇事時第一反應就是推卸責任。比如,朋友或孩子做了讓你受傷的事,你可以想——是不是前世欠他們的債?這樣想,也許會少一份憤怒,多一份平靜。有人覺得這是自欺,但換來的是心安,不也挺好嗎?
《心經(jīng)》還告訴我們:追求越用力,反而越容易失去。草原上狼被滅絕后,羚羊也會消失,因為破壞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