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大幕緩緩拉開,距離9月3日的勝利大閱兵只剩三日,不僅讓臺島當局惶惶不可終日,美國軍方更是頻頻施壓,急于與中方取得聯(lián)系。五角大樓的電話一個接一個打來,卻被中方“已讀不回”,這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博弈與較量?
曾經(jīng)的美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與金融力量,在全球橫行霸道。面對美國的制裁與打壓,許多國家敢怒不敢言。而如今,美國的影響力正在快速滑坡,它的焦慮,比任何時候都更明顯。
就在勝利大閱兵進入倒計時的時候,美方軍政高層突然表現(xiàn)得異常焦躁。美國防長赫格塞思急著與中方防務高層通話,試圖探明中國接下來的動向。他們想知道,這場閱兵之后,是不是意味著某種“信號”會被釋放。他們擔心,大陸會不會趁勢采取行動,解決臺海問題。
賴清德此時的表現(xiàn),也印證了美方的恐懼并非空穴來風。他在島內接連出臺極端政策,嚴禁公務員、退役軍人乃至演藝界人士赴陸參加閱兵相關活動,甚至通過行政命令封堵一切可能前往大陸的渠道。
這些慌亂的舉動,暴露了其內心的深層恐懼。賴清德之所以如此緊張,源于他明白一個事實:這場大閱兵,將再次讓島內民眾看到兩岸之間天壤之別的軍事實力。
屆時,解放軍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將悉數(shù)登場,來自二十多個國家的政要齊聚天安門廣場。這不僅是一場軍事展示,更是對國際秩序的一次有力宣示。
對比之下,臺當局的“武德”就顯得極為蒼白。賴清德為了挽回自己在島內不斷下滑的支持率,宣布將防務預算從GDP的3%提升至5%,年軍費突破1000億美元,幾乎翻了一倍。
在經(jīng)濟低迷、民生凋敝的背景下,這種“自殘式”操作招致島內強烈反彈。島內最新民調顯示,超過六成民眾反對增加軍費,超過一半的島內居民認為賴當局毫無氣節(jié),執(zhí)政無能。
民進黨在接連兩輪“大罷免”中落敗,藍營趁勢展開組織重整,島內政治格局正悄然生變。更令賴清德坐立難安的是,大陸不僅在閱兵儀式中為臺胞預留了觀禮席,還特別邀請了幾位抗戰(zhàn)時期的臺籍老兵作為嘉賓。
國臺辦發(fā)言人朱鳳蓮明確表示,抗戰(zhàn)勝利紀念活動將邀請臺灣同胞共同參與,強調“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抵抗外侮的歷史不能被篡改”。
賴清德對此反應激烈,甚至威脅這些老兵“只要敢去,就取消退休待遇”。但島內網(wǎng)友卻發(fā)出了不一樣的聲音:“連紀念歷史都要強行限制,當局也太霸道了!”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也表達了希望恢復兩岸交流的意愿,稱“不要讓政治耽誤自己的未來”。
事實上,賴清德對大陸的敵意操作,早已走上了“賣臺”的不歸路。他不僅在外交上頻頻向美方示好,甚至在經(jīng)濟與技術問題上毫無底線。他承諾將臺灣防務完全納入美軍體系,甘愿做“北約義務卻無北約福利”的犧牲品。
島內最核心的半導體巨頭臺積電,如今也深陷外部勢力的技術掠奪。2納米工藝被日本竊取的事件還未塵埃落定,臺積電的技術優(yōu)勢正在被逐步蠶食。一旦這些關鍵技術被復制,臺灣所謂的“護島神山”地位將不復存在。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戰(zhàn)略焦慮也正在加速發(fā)酵。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赫格塞思還在高喊“中國威脅迫在眉睫”;不到三個月,他就低姿態(tài)地請求同中方對話。這種前后不一的表現(xiàn),顯示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力量正在被現(xiàn)實拖垮。
美國多艘航母陷入維修狀態(tài),關島基地與駐菲部隊也無法迅速響應。日韓盟友早已表態(tài)“不會卷入臺海沖突”,英國也突然“低調轉向”,稱“不會對假設性情況做出回應”。美國口頭強硬,實則孤立無援。
美方寄希望于通過軍事熱線“套話”,想要探聽中方底牌,試圖為潛在沖突建立“護欄”。但中方并未順水推舟,而是以“冷處理”回應,既不拒絕溝通,又不倉促接招。這份戰(zhàn)略定力,正是美方最無法掌控的部分。
事實上,中方早已洞察美臺之間的聯(lián)動。此次大閱兵不僅是對抗戰(zhàn)勝利的紀念,更是對外界釋放的一次強硬信號:中國有實力,也有意志,掌握著主動權。臺海局勢是否會進一步升級,主動權早已不在美方手中。
這也是為何,美防長連續(xù)數(shù)次發(fā)出通話請求,中方卻始終“已讀不回”。因為中美之間的問題,不是一個電話就能解決的。當美國一邊在南海、東海頻繁挑釁,一邊又希望“握手言和”,這種“表里不一”的做法,中方怎會輕易買賬?
更何況,美方近期還取消了800美元以下小包裹的免稅政策,對中國跨境電商形成沉重打擊。同時,還計劃對中國稀土磁體加征高額關稅,貿易摩擦與科技封鎖并未停歇,卻又想用“熱線”來緩和局勢,實屬癡心妄想。
特朗普雖未出現(xiàn)在閱兵觀禮臺,但他的“缺席”更像是一種“策略性回避”。他明白,若在中美關系未緩和之前出現(xiàn)在北京,將會在國內遭到鷹派猛烈抨擊。于是,他選擇讓防長出面“試水”,自己則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中方也早已看穿美方這套“表演式溝通”的套路。防務熱線不是作秀工具,而是真正為避免誤判、避免擦槍走火而設。如果沒有真正的善意和實質性的政策轉變,通話只會變成“外交裝飾”。
這場圍繞9·3大閱兵展開的外交較量,并未隨著閱兵日期的臨近而降溫,反而愈加升溫。美國越是急于“套近乎”,中方就越要保持冷靜。正如朱鳳蓮所說:“抗戰(zhàn)是全民族的壯麗史詩,臺胞同樣是這段歷史的重要組成?!?/strong>
這種歷史敘述的主動掌控權,正是大陸近年來不斷強化的戰(zhàn)略要素。賴清德想要模糊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聯(lián)結,卻發(fā)現(xiàn)越是阻攔,島內民眾越是主動去了解真相。從臺島青年到抗戰(zhàn)老兵,從社會輿情到民調數(shù)據(jù),一切都在說明:賴清德越急,越暴露其政治虛弱。
如今,即使美國防長打再多電話,中方也不會貿然接聽。因為這一通電話的意義,早已不在于“是否溝通”,而在于“誰掌握主動”。當中方戰(zhàn)略節(jié)奏已穩(wěn)穩(wěn)掌控,任何外部焦慮與躁動,都不過是風吹草動。
中方冷靜應對,美臺焦急不安,9·3大閱兵不僅是一場勝利紀念,更是一場戰(zhàn)略較量的放大鏡。中方已占據(jù)主動,未來臺海走向,唯實力定乾坤。
信息來源:
[1]“美防長想和中方通話,但中方尚未看到改善關系的明確路徑” 觀察者網(wǎng)
[2]賴清德基本盤動搖,民調繼續(xù)雪崩! 環(huán)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