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huán)球網
【環(huán)球網報道 記者 李梓瑜】中國新型無人作戰(zhàn)飛機亮相,“再次凸顯出中美兩國在該領域發(fā)展方面存在明顯且迅速擴大的差距”——美國“動力”網站“戰(zhàn)區(qū)”頻道在最新報道中稱。在9月3日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上,多型新型無人機首次亮相閱兵場,以極具科幻感的外形引發(fā)各界強烈關注。
“動力”網站稱,昨日在北京舉行的盛大閱兵式讓外界得以近距離觀察中國新型空戰(zhàn)型無人機。在多種無人機設計中,首次亮相的無人制空作戰(zhàn)無人機引起該媒體特別關注。
9月3日,無人制空作戰(zhàn)無人機(右)首次亮相閱兵場 圖源:新華社視頻截圖
報道分析稱,這款體型巨大的無人機采用具有低可探測性的無尾設計,很可能具備超音速能力,其設計彰顯出高性能特征,明確指向真正的無人隱身戰(zhàn)斗機定位,而這類機型恰好是美國空軍明顯未曾涉足的領域——至少不在公開研發(fā)之列。
除關注閱兵式上亮相的新型無人作戰(zhàn)飛機,該媒體還提到已具備“相當強大能力”的中國攻擊-11無人機。報道稱,中國在無人作戰(zhàn)飛機領域投入大量資源,這類無人機不斷出現在飛行測試中。其中,攻擊-11無人機的研發(fā)工作持續(xù)推進并不斷優(yōu)化,并日益重視未來的艦載作戰(zhàn)能力。
報道繼續(xù)評論說,中國新型無人作戰(zhàn)飛機的亮相,“再次凸顯出中美兩國在該領域發(fā)展方面存在明顯且快速擴大的差距”。報道繼續(xù)稱,美軍并未積極研發(fā)此類機型,其早年在隱身飛翼作戰(zhàn)無人機方面的努力也已被擱置,至少在公開領域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該媒體提到,當前美軍下一代空中作戰(zhàn)無人機項目研發(fā)聚焦于低成本機型,至少在初期階段如此,且旨在與有人駕駛戰(zhàn)斗機緊密協同。與此同時,尚未發(fā)現任何能與中國的低可探測性(隱身)飛翼無人機相媲美的設計,其無人機具備更卓越的航程、載荷能力及生存性。
延伸閱讀
九三大閱兵,中國首次公開展示了兩種體量堪比中型戰(zhàn)斗機的制空無人機。
其中一款新機采用菱形主翼、取消垂尾、機頭下方裝有類似殲-20的光電瞄準系統(tǒng),兩側進氣道還使用了殲10C上成熟的DSI(無附面層隔道進氣)設計。另一款采用了時髦的蘭姆達機翼,搭配類似于F-22的CARET進氣道。
單從外觀就能看出,它們并不是實驗性質的縮比模型,而是按照六代機高標準打造的真正作戰(zhàn)平臺。這兩款無人機的體量已經超過了“梟龍”,與殲-10接近,推測最大起飛重量在10噸級。換句話說,中國直接把制空無人機做到了中型戰(zhàn)斗機的水準。
需要強調的是,這兩種制空無人機過于高端,美國還沒有對應機型。與美國CCA(無人協同戰(zhàn)斗機項目)對應的,是閱兵方陣中排在這兩種制空無人機前面的,相對低端的無人僚機。
中國制空無人機(后)的體型比無人僚機(前)的體型大得多
中國制空無人戰(zhàn)斗機vs美國CCA
從現場畫面與衛(wèi)星照片對比來看,菱形主翼+DSI進氣道的制空無人機機長在11米以上,翼展接近15米,機翼面積估算在50–60平方米左右。這個體量比“梟龍”(FC-1)明顯更大,幾乎與殲10屬于同一檔次。如果換算成重量,它的最大起飛重量大概率落在10噸級,而不是幾噸的小型無人機。這意味著它不僅能攜帶對空/對地彈藥,還具備遠程航程與持續(xù)作戰(zhàn)能力。
動力系統(tǒng)上,這樣的重量實際上更適合由一臺大推力發(fā)動機驅動。以渦扇-10系列為例,加力推力可達120千牛以上,完全能夠滿足12噸級平臺的推重比需求。這一點與“梟龍”使用的RD-93(約90千牛)有著明顯差別,也解釋了為什么這架無人機在體量和任務設定上更接近殲10,而不是輕型戰(zhàn)斗機。更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大推力發(fā)動機渦扇-15已試裝殲20A,這為后續(xù)無人制空機的性能提升留下了空間。
美國的YFQ-44A體型非常小,限制了作戰(zhàn)性能
再看美國CCA的情況。美國空軍正在推進的“協同作戰(zhàn)飛機”計劃,本質上是想給有人機配備一批廉價的“消耗型僚機”。以YFQ-44A為例,這種無人機機長只有6.1米,翼展5.2米,最大起飛重量只有2.2噸。它用的是威廉姆斯FJ44-4M渦扇發(fā)動機,推力約18千牛,這種發(fā)動機廣泛用于公務噴氣機,體量和性能與戰(zhàn)斗機發(fā)動機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這種差別意味著什么?如果我們把中國的制空無人機比作一架無人化的殲-10,那么美國的CCA更像是一架能帶導彈的小型無人靶機。前者能飛到第一線,可獨立作戰(zhàn),也可和有人機并肩作戰(zhàn),在空戰(zhàn)中起到真正的制空作用;后者沒有獨立作戰(zhàn)能力,更多是作為“彈藥卡車”或“誘餌平臺”,用數量彌補單機性能的不足。
在設計理念上,美國CCA追求的是“低成本、可消耗”,它的任務是替有人機去冒險,讓昂貴的F-47少一點風險。因此,美國并不在意它能不能超音速、能不能格斗,只要求它能掛幾枚導彈、能被遠程指揮使用。而中國這款無人機顯然不是這個邏輯,它的外形完全按照六代機的思路來:取消垂尾以降低雷達反射、菱形主翼提高超音速性能、機頭下方裝載光電瞄準系統(tǒng)(EOTS)以增強獨立作戰(zhàn)能力。換句話說,中國不是在造一架炮灰型“忠誠僚機”,而是在造一架真正能打空戰(zhàn)的無人戰(zhàn)斗機。
注意機頭下方有類似于殲20的EOTS
“制空”這2個字需要敲黑板畫重點,中國從來不拿來隨便說說,字面意義就是奪取制空權,擊敗并清掃敵軍空中目標,不管是F-22、F-35還是F-47。這意味著制空無人機不光需要強大的探測能力,自主作戰(zhàn)能力,還需要超強的機動性能甚至是超聲速巡航能力。這些能力美國CCA一個也沒有。
這種差距,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就像卡丁車和F1賽車。美國的CCA是廉價的卡丁車,數量可以很多,足夠在賽道上跑,但無論如何也拼不過一輛專業(yè)的賽車。中國的制空無人機則是標準的賽車思路,它并不追求低成本消耗,而是強調高性能、體系化和可獨立作戰(zhàn)。兩條路線一旦擺在聚光燈下,差別就會非常直觀。
兩款無人僚機體型較小,均采用機背進氣道,均有垂尾
為什么美國只能做CCA,而中國能做無人戰(zhàn)斗機
很多人會問:美國不是全球航空技術最強的國家嗎?為什么在無人戰(zhàn)斗機領域反而顯得保守,推出的只是小型、低成本的CCA?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美國和中國的產業(yè)環(huán)境與戰(zhàn)略現實談起。
首先是成本與預算的矛盾。美國空軍手里已經有一大批昂貴的裝備:F-35戰(zhàn)斗機、B-21隱身轟炸機、F-47六代機,每一樣都是數百億美元級別的項目。在這種背景下,國會對空軍提出的要求是“控制預算”,尤其不能再出現像F-35那樣長期超支的情況。因此,CCA的定位一開始就被壓低——它必須是低成本、可大批量消耗的產品,單價要在幾百萬到幾千萬美元之間。既然如此,它就不可能被設計成一架體量接近中型戰(zhàn)斗機的無人機,而只能在“小型廉價”的框架內展開。
其次是產業(yè)鏈的斷檔。美國在無人機領域的優(yōu)勢,更多體現在情報偵察和中低強度作戰(zhàn),比如“捕食者”“死神”這類平臺。但要做一架能與有人機并肩的無人戰(zhàn)斗機,要求的是完全不同的技術積累:隱身氣動布局、智能化飛控系統(tǒng)、有人機級別的動力和航電,這些在美國過去二十年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美國空軍曾經嘗試過的X-47B項目,技術上并不落后,但因為經費與戰(zhàn)略方向調整,被迫中途叫停。這就導致美國在這一方向上沒有形成持續(xù)的迭代,反而要從“小型化”重新摸索。
再來看中國。中國的航空產業(yè)在過去十年進入了一種“高強度內卷”狀態(tài)。殲-20、運-20、直-20、殲-35這些新型號的集中亮相,背后是完整產業(yè)鏈的成熟與高效。發(fā)動機、雷達、隱身氣動、復合材料,幾乎都在并行推進。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研發(fā)體制允許多個型號同時競爭、并行試制,快速迭代為成功型號提供經驗。這種環(huán)境下,推出一款體量與殲-10相當的制空無人戰(zhàn)斗機,就顯得水到渠成。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戰(zhàn)略壓力。美國空軍面對的假想敵是全球范圍的多線部署,更多考慮如何在有限預算內維持數量優(yōu)勢;而中國面對的主要挑戰(zhàn),是在西太地區(qū)正面抗衡美日空中力量,這意味著必須要有真正能打制空戰(zhàn)的無人機。低端的忠誠僚機可以有,但如果沒有高端無人制空戰(zhàn)斗機,中國的空軍體系仍然難以逆轉形成絕對優(yōu)勢,缺乏縱深與厚度。
因此,在戰(zhàn)略需求的驅動下,中國更愿意投入資源,把無人機直接推向高端戰(zhàn)斗機級別。需要強調的是,低端是相對意義上的低端,即使是中國所謂低端的CCA,對于其它國家也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比如中國低端的殲10打下了法國高端的“陣風”。
綜合起來,美國的CCA和中國的無人戰(zhàn)斗機,其實反映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現實:美國被預算和產業(yè)鏈掣肘,只能選擇低成本、炮灰型的方向;中國則在戰(zhàn)略壓力與產業(yè)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既選擇高性能路線,又有便宜管飽的沖量機型。
殲20S亮相九三閱兵
從低端僚機到高端旗艦
這次閱兵其實不僅展示了一款菱形翼制空無人機,還同時展示了不同檔次的無人機:小型有垂尾的忠誠僚機、中型飛翼的攻擊-11,以及這架體量堪比殲-10的高端制空無人機。這樣一套組合,已經清楚傳遞出中國的思路:低端無人機可以數量堆疊,用來消耗和支援;高端無人機則作為“無人戰(zhàn)斗機”,直接承擔制空任務。強強結合,就能構成一個既有厚度、又有鋒芒的無人化作戰(zhàn)體系。
反觀美國,CCA項目還在爭論中徘徊。到底是做一次性消耗品,還是做可重復使用的高端無人機,美國空軍自己都沒有統(tǒng)一答案。YFQ-42、YFQ-44的試飛,只能說明輕型忠誠僚機是個方向,但距離真正形成作戰(zhàn)力還有很長的距離。更麻煩的是,美國空軍的預算被六代有人機和B-21拖住,短時間內根本沒有余力去同時發(fā)展一款大推力的制空無人戰(zhàn)斗機。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在未來五到十年內,中美在無人制空戰(zhàn)斗機上的差距可能會被進一步拉大。美國或許能很快把CCA小型忠誠僚機推向部隊,但那終究只是“炮灰機”。而中國則已經在更高的層級上完成了布局——一方面有低端的“忠誠僚機”,另一方面也有高端旗艦的制空型無人六代機,形成了從低到高的完整譜系。這背后不僅是技術差距,更是戰(zhàn)略選擇的不同。美國的CCA強調“成本效益”,試圖用便宜的無人機維持消耗;中國的制空無人機則強調“性能優(yōu)勢”,力求在正面空戰(zhàn)中建立壓倒性優(yōu)勢。當這兩條路線碰撞時,誰更能適應未來的高強度戰(zhàn)爭?答案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