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種感覺,隨著年齡增長,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年輕的時候,我要好的朋友有很多,經(jīng)常一起出去喝酒、打球、打牌。
呼朋引伴,好不快活。
但是結婚之后,大家聚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了。
不是這個看孩子,就是那個忙工作,要不就是老婆管得嚴。
以前逢年過節(jié)還有同學聚會,現(xiàn)在居然好幾年沒聚過了。
我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問題,導致大家彼此疏遠了。
后來才慢慢明白,再好的朋友也會漸漸消失,再熱鬧的聚會也有散場的時候。
人到了一定年紀,一定是往回收的,圈子變小,朋友變少,是每個人必然會遇到的境遇。
01
分歧于利益
前幾天看了博主@昊子的一段話:
“三十歲之前,如果一個人交朋友只看利益不看感情,那是人品不好。三十歲之后,如果一個人交朋友只看感情不看利益,那是腦子不好?!?/p>
上學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是很純粹的。
但是從學校畢業(yè),進入社會之后,情況就完全變了。
一方面是純粹的關系少了,日常圈子里的朋友,大部分是同事、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則是大家都開始有了家庭,有了車貸,房貸,交往中會慢慢開始把利益前置。
畢竟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才是一個成年人最緊迫,最重要的責任。
《凡人歌》的老那就是如此。
電視劇一開頭,老那所在的公司要上市,一旦上市,他們這些骨干都能拿到不菲的期權。
但是投資方要求裁掉一批老員工,來提高公司活力和競爭力。
裁員名單里,有老那的鐵桿老周。
老周是老那的心腹,也是老那的朋友,工作上幫老那抗了不少活,倆人私下關系很好。
但是在上市的壓力與誘惑下,老那最終選擇同意裁掉老周。
但是老周的孩子才四歲,養(yǎng)娃壓力本身就大,再加上裁員直接崩潰,在辦公室直接跟老那翻臉。
老那猝不及防被打了一拳,鼻梁骨差點被打斷了。
多年的情誼在現(xiàn)實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不能說老那冷血,也不能說老周沖動。
老周指著這份工作養(yǎng)家,老那自己妻子待業(yè),家里有娃,還有房貸,指著這份期權翻身。
成年人的感情就是這樣,年輕的時候可以偏重感情,年紀大了不得不偏重利益。
畢竟每個人都是家里的頂梁柱,在風雨中必須先護得家人周全。
看過一個知乎網(wǎng)友講的自身經(jīng)歷:
因為愛好問題,他有兩個小圈子,一個是牌友,一個是球友。
沒結婚之前,經(jīng)常在這兩個圈子里玩。
但是結婚之后,他慢慢地就只去球友圈了。
為啥呢?因為牌友圈沒有什么有能量的人,大家在一起純粹是為了消遣。
但是球友圈子里,既有教育系統(tǒng)的領導,也有外企的高管。無論對自己工作,還是對娃讀書,都有不小的助益。
年紀越大,人越世故。成年人社交的真相,永遠是價值。
不是因為功利,很多時候是生存壓力下的迫不得已。
當昔日的好友和自己的生活慢慢失去交集,慢慢失去了對彼此的價值,關系也會越來越淡,走得也會越來越遠。
時間久了,身邊的朋友也就越來越少了。
02
局限于時間
朋友變少的背后,還有一個很要命的問題,就是時間。
以前我上大學的時候,我的現(xiàn)當代文學老師天天說:我愛我女兒,她要我的命我都給,但是她綁住了我。
我尋思,能綁多死啊,至于天天說嗎。
后來我自己有娃了,才發(fā)現(xiàn),真的是綁住了自己。
我孩子出生之后的那幾年,我就沒睡過一天好覺。
一晚上要給他喂奶四五次,每隔幾個小時他就要醒一次,導致我和我老婆的睡眠質(zhì)量奇差,第二天上班都無精打采的。
等娃會跑了,照顧他的時候更要隨時盯著,因為一不留神,你就不知道他會往嘴里塞什么東西,不知道他會磕在哪里。
等娃上學了又要開始輔導功課,時刻關心他的成績。
住校之后,又要天天擔心在學校能不能吃好,穿暖。
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只有那么多,當家庭和孩子排第一的時候,朋友的數(shù)量就只能精簡精簡再精簡了。
年輕的時候,呼朋引伴,走到哪里都是朋友。
現(xiàn)在可以支配的時間太少了,有限時間只留給兩種人,一種給最貴的人,一種則是給最真的人。
所以中年以后,很多可有可無的朋友慢慢就不再來往了。
主持人汪涵就是如此。他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清理自己的朋友圈。
刪掉那些可有可無的人,把朋友圈的人數(shù)穩(wěn)定在固定的數(shù)量。
每次優(yōu)化完朋友圈之后,他都會非常輕松,這樣就能節(jié)省很多精力,多了更多和摯友相處的時間。
演員梁朝偉也是如此。
每次演完戲都會有人邀請他一起出去聚會。
可他每次都是掃興地說:不要了,你們玩,我回家。
別人都以為他很高冷,不近人情。
可他覺得:朋友就應該刪繁就簡,只有這樣才能把溫暖留給了自己的家人和二三知己。
知己難得,二三摯友,遠勝萬千泛泛之交。
圈子越小,越是純粹,圈子越干凈,越彌足珍貴。
03
陌路于三觀
作家@阿何,講過自己的一段往事。
他有個發(fā)小,小時候天天一起玩,不是上山抓鳥,就是下河摸魚。
倆人形影不離,好得跟一個人一樣。
但是后來,阿何去北京上了大學,發(fā)小則輟學去外地打工,倆人平時很難見面。
工作之后,有一次阿何回家探親,去找發(fā)小重聚。
他本來很開心,在他印象里,發(fā)小還是童年和自己一起玩耍的伙伴。
但是見面之后,他發(fā)現(xiàn)發(fā)小常年在外面打工,抽煙打牌,不思進取,混得越來越差。
他沒忍住,就勸發(fā)小早點找找其他出路,發(fā)小卻覺得這樣混日子挺好的。
他勸發(fā)小平時多讀點書,學點技術。
發(fā)小卻只覺得他看不起自己,倆人沒聊幾句,就不歡而散。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大家有了不同的軌跡,進入不同的圈子,三觀也會慢慢變得不同。
人與人之間,性格或許可以磨合,但觀念卻無法將就。
三觀不合的人,就像是兩條平行線,無論怎樣延展,最終都不會聚在一起??催^歌手李健的一個故事。
當年他和搭檔盧庚戌因為一首《一生有你》火遍大江南北。
但是火了之后,倆人卻對如何發(fā)展的問題產(chǎn)生了分歧。
盧庚戌認為要緊跟潮流,唱流行樂,這樣才能保住熱度。
李健卻想保持自己創(chuàng)作的初心,走純音樂路線。
倆人為此爭論不休,關系也慢慢出現(xiàn)裂痕。
最終,李健選擇退出水木年華,后來憑借自己的才華,成為華語樂壇中獨一無二的音樂詩人。
人間枝頭,各自乘流。
在歲月的渡口,我們終將劃著各自的小舟,慢慢駛向不同的支流。
無論曾經(jīng)關系再好,一旦觀念有別,就再也難以攜手同行。
這世間能求同存異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絕大部分人其實都在尋求相似與共鳴。
大浪淘沙,歲月能留下的,終究只有少數(shù)和我們靈魂相似的人。
村上春樹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那么恭喜你,證明你已經(jīng)成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圈子注定會慢慢縮小。
這是一個不斷篩選,不斷成長的過程。
遠離三觀不合的人,遠離耗費能量的人,遠離可有可無的人。
圈子小了,朋友少了,才能把更多精力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破裂的感情,就隨它去;走失的朋友,就讓他走。
習慣人來人往,看淡漸行漸遠。
走過聚散無常的匆匆歲月,我們也終將遇見那個更加成熟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