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濠涌先輩精神教育基地:
小濠沖村委會的小濠涌先輩精神教育基地,有烈士雕像與抗戰(zhàn)展室,是珠海愛國教育地,承載村史,可緬懷傳承。
▲中共小濠涌先輩教育基地
鄺氏宗祠:
鄺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外墻采用蠔殼疊砌工藝,內(nèi)部保留明代木柱。
抗戰(zhàn)時,此地成為大刀隊訓練基地。
▲鄺氏宗祠
健民小學舊址:
1936年鄺任生創(chuàng)健民小學任校長,以教掩護真實目的,
后成中山八區(qū)組織秘密聯(lián)絡點,見證斗門事業(yè)艱辛。
▲健民小學舊址
鄺任生烈士故居:
展示了烈士生平故事和崢嶸事跡,門墻上掛有“光榮烈屬”牌匾,
是緬懷先烈、傳承可貴精神的重要場所。
▲鄺任生烈士故居
仲興鄺公祠:
仲興鄺公祠鄰鄺氏宗祠,建于民國,楹聯(lián)彰家族文化。
抗戰(zhàn)時為聯(lián)絡點,助力抗日。
▲仲興鄺公祠
與鄉(xiāng)土對話,聽歲月回聲
2025 年 7 月 8 日廣東培正學院千萃百煉社會實踐服務隊踏入斗門鎮(zhèn)小濠沖村,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實踐之旅。小濠沖村是一座寧靜的村落,白墻黛瓦盡顯嶺南風貌。然而,這座村落的魅力遠不止于此,它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作為珠海文化老區(qū),村內(nèi)的小濠沖學習教育基地留存著眾多珍貴相關文物與歷史檔案,這些文物和檔案宛如一部部生動的史書,靜靜地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
▲成員們實地走訪參觀
調(diào)研組將這里定為實踐目的地。隊員們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挖掘鮮為人知的故事,探尋先輩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脈絡,讓基因煥發(fā)新的生機,也為鄉(xiāng)村文旅融合發(fā)展提供新思路。
▲后備干部向成員們介紹村落情況
調(diào)研過程中,隊員們與村民們對話他們分享了許多自身的所見所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后備干部熱情地帶領隊員們走訪村落,詳細介紹地方文化,分享他們對歷史文化傳承發(fā)展的見解與規(guī)劃。調(diào)研組的成員們認真聆聽、仔細記錄。每一次對話都讓大家對小濠沖村的歷史文化、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成員與村民們的溫情時刻
合影——把記憶裝進行囊
為了讓這些歷史故事更鮮活地躍然眼前,千萃百煉全體成員與鄺主任圍坐交流,在娓娓道來的講述里,調(diào)研途中積攢的困惑與疑問,在他耐心的解答中漸漸明晰,讓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有了更細膩的認識。
▲成員向鄺主任提出困惑
隊員們并肩站在村口,讓鏡頭將這份充實與收獲定格成一張大合照。這張合影里,有烈日下奔走的疲憊,更有滿載而歸的篤定——那些關于精神傳承的思考,會隨著這段記憶一同沉淀,化作繼續(xù)前行的力量。
▲小濠沖前成員大合照
不畏38℃酷暑,廣東培正學院“千萃百煉”實踐隊深入珠海斗門小濠沖村,展開紅色文化尋根之旅。隊員們實地探訪小濠涌教育基地、鄺氏宗祠、健民小學舊址、鄺任生烈士故居等承載厚重歷史的場所,通過走訪、訪談,對話村民與干部,挖掘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觸摸先輩精神脈搏。他們在烈日下丈量土地,在交流中感悟傳承,將調(diào)研的困惑轉化為對紅色基因的深刻理解,身體力行地詮釋了青春的熱情與擔當,為活化鄉(xiāng)村歷史記憶、助力文旅融合注入新動能。
(通訊員 楊進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