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門頭溝人不敢想,黑煤灰能變成“金粉”。那會兒“過了三家店,家雀兒都是黑的”,礦山挖得山禿、水渾。
270多家煤礦、500多家砂石廠,曾是門頭溝“吃飯家當”,也啃得西山遍體鱗傷。如今,1000多公頃廢棄礦山“長”出綠樹,森林覆蓋率從13%跳到48.26%。
百花山葡萄從2株“活”到近500株,褐馬雞、黑鸛成了山上“老住戶”。生態(tài)好了,咋吃飯?門頭溝人盯上“生態(tài)+”,玩出了新花樣。
“生態(tài)+農業(yè)”最實在,京白梨、妙峰玫瑰成了“金疙瘩”。香椿拿了SC認證,“共享工廠”讓土產品有了“身份證”,銷路一下寬了。
“生態(tài)+文旅”更熱鬧,古窯火重燃,用“零碳”燒出琉璃文創(chuàng),研學團擠破門檻?!伴T頭溝小院”最火,450間老房變民宿,村民當管家、做廚師,錢包鼓得快。2025年上半年,162家民宿賺了2117.
8萬,客人比去年多一倍還不止。王平鎮(zhèn)更絕,引了年輕“主理人”,古村開茶飲店、辦周末活動,老房子有了新故事。
錢袋子鼓了,數(shù)據(jù)最實在:2025年初,農民人均收入37014元,增速全市靠前。
城鄉(xiāng)收入比1.96:1,頭回跌破2,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有人問,轉型難不難?
關煤礦那會兒,不少人犯愁“沒礦咋活”。現(xiàn)在看,綠水青山里藏著“活計”,生態(tài)越好,來的人越多,錢越掙越穩(wěn)當。但也有隱憂:民宿多了,咋保證特色不“撞衫”?
土產品火了,咋守住質量不“掉鏈子”?這些問題,門頭溝人還在琢磨,畢竟“兩山”轉化,沒現(xiàn)成的路。未來,門頭溝還要串起更多“生態(tài)鏈”,讓山更綠、村更富、日子更甜。
想知道更多“綠變金”的門道?關注我們,看京西山水如何續(xù)寫新故事。文中數(shù)據(jù)基于公開信息整理,具體以官方發(fā)布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