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鯊魚襲擊”為主題的電影不少,而在現實之中,鯊魚攻擊人類的事件也是真實存在的。
鯊魚無疑是海洋中的頂級殺手,但鯊魚種類眾多,哪一種才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呢?危險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它可以是統(tǒng)計數據上的攻擊次數,可以是單次攻擊的致命程度,也可以是與人類遭遇的概率高低。若從全球有記錄的襲擊事件來看,三種鯊魚位列榜首:大白鯊、虎鯊和牛鯊。然而,若細究起來,其中一種或許更配得上“最危險”這個頭銜。大白鯊無疑是鯊魚家族中知名度最高的物種,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斯皮爾伯格那部開創(chuàng)性的電影。
它們擁有完美的流線型身軀,體長可達六米以上,重量往往超過兩噸。
其攻擊方式是典型的“試咬”:從下方發(fā)動閃電般的突襲,用鋸齒狀的三角形利齒撕下大塊組織,然后等待獵物失血衰竭。這種策略源自它們對海豹、海獅等脂肪豐厚獵物的捕食經驗??茖W上,其危險性源于強大的爆發(fā)力、巨大的體型和致命的武器。但對人類而言,許多襲擊并非捕食,而是出于好奇或誤認,不如沖浪者趴在沖浪板上的剪影,從水下看,與海豹的輪廓驚人地相似?;Ⅴ弰t像海洋中的清道夫,它們幾乎什么都吃,從海龜、海豚到車牌、雞籠,胃里發(fā)現過各種匪夷所思的物品。
這種無所不食的習性,使其危險性增添了一層令人毛骨悚然的色彩。
它們體型巨大,有時甚至超過大白鯊,且性情更為執(zhí)拗。其獨特的、近乎螺旋狀的鋸齒牙齒,并非為了單純切割,而是為了牢牢咬住并撕裂堅硬的東西,比如海龜的殼。對于不幸落入水中的人類,這種強大的咬合力和毫不挑剔的進食策略,往往導致毀滅性的后果。在太平洋一些島嶼地區(qū),虎鯊被認為是襲擊者的首要懷疑對象。然而,若論及與人類潛在的、高概率的接觸,牛鯊可謂一馬當先。牛鯊的學名是“Carcharhinus leucas”,其名字中的“bull”既源于其敦實強壯、頭大腦小的兇猛外形,也源于它們那好斗且不可預測的暴躁脾氣。
但讓牛鯊獨樹一幟、并極大提升其危險等級的,是它擁有一項幾乎所有其他鯊魚都不具備的“超能力”——非凡的耐鹽適應機制。
通過調節(jié)血液中的尿素和鹽分濃度,牛鯊可以自由出入淡水與咸水。它們有時會溯游深入大江大河,如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贊比西河,甚至遠至數千公里之外的內陸。更令人擔憂的是,它們偏愛的生活環(huán)境正是渾濁的河口、淺灘、海灣以及洪泛區(qū)——這些恰恰是人類頻繁進行游泳、洗滌、取水等活動的區(qū)域。1969年,新澤西州的一系列襲擊事件,以及2010年前后發(fā)生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的多次襲擊,都被證實是牛鯊所為。
它們在這種渾濁水域中發(fā)動攻擊,通常是迅猛且直接的,因為低能見度環(huán)境下的競爭更為激烈,它們進化出了先發(fā)制人的果斷性格。
生物學上的這種適應性,將牛鯊的棲息地變成了與人類生活圈高度重疊的危險交叉區(qū),這種生態(tài)位上的重疊,是純粹海洋性的大白鯊和虎鯊所無法比擬的。探討鯊魚的攻擊性,離不開其卓越的生物學感知系統(tǒng)。它們并非嗜血的惡魔,而是演化了幾億年的精密捕食機器。其嗅覺極其靈敏,能探測到稀釋到十億分之一的血液分子。它們的洛倫茲壺腹系統(tǒng)能感知生物肌肉收縮產生的微弱電場,讓埋在沙下的比目魚或慌亂掙扎的獵物都無所遁形。
側線系統(tǒng)則能捕捉到水壓最細微的變化,“聽”到遠處不協(xié)調的拍水聲。
不幸的是,人類在海洋中的許多活動,如游泳、撲騰、釣魚甚至排尿,所發(fā)出的化學和物理信號,都可能無意中模擬了鯊魚天然獵物的信號,觸發(fā)它們的探索性攻擊。不過我們也不需恐慌,其實全球每年發(fā)生的鯊魚無端襲擊事件僅約數十起,其中致命的更是寥寥。你被閃電擊中或死于自動售貨機傾倒的概率,都遠高于命喪鯊口。絕大多數超過500種的鯊魚對人類完全沒有興趣,體型也構不成威脅。鯊魚襲擊人類,更多是“認錯人”的悲劇,或是領域受到侵犯后的防御性反應,而非蓄意捕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