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結婚登記作為育兒補貼發(fā)放條件,實質上是對非婚生子女平等權利的剝奪,這種差別待遇既無法律依據,也違背社會公平正義。
來源 | 風聲OPINION
作者 | 康有華,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近日,有網友反映因未辦理結婚登記被深圳衛(wèi)健委告知無法領取育兒補貼,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該網友質疑稱,根據廣東省現(xiàn)行規(guī)定,非婚生育已可正常辦理生育登記并享受生育保險待遇,為何在育兒補貼申領環(huán)節(jié)卻遭遇限制?
這一情況,與國家衛(wèi)健委此前明確的“育兒補貼申領只需提供嬰幼兒身份及撫養(yǎng)關系證明”的政策導向存在明顯差異。雖然最終實施細則仍需等待全國及各地的統(tǒng)一部署,但該事件所折射出的婚姻與生育權分離、非婚生子女權益保障等深層次社會問題,已引發(fā)公眾的熱烈討論。
該事件中熱議的育兒補貼政策,正是近期國務院發(fā)布的《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根據該方案,育兒補貼對象為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生育的3周歲以下嬰幼兒,補貼標準為每孩每年3600元,至其年滿3周歲。
這一政策,也是我國在人口壓力下出臺的最新生育支持措施。其預期通過普惠性、直接性的現(xiàn)金發(fā)放減輕家庭養(yǎng)育的負擔,并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從而發(fā)揮鼓勵生育、改善民生的積極作用。
育兒補貼等一系列新政策,體現(xiàn)了我國的計劃生育從抑制生育到鼓勵生育的轉向,進一步落實了國家對生育、家庭和兒童權益等所應承擔的保護義務,是促進人民福祉、保障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的必要之舉。
然而,政策的好意若要成為人民權利的真正實現(xiàn),仍需要防止執(zhí)行實施過程中的扭曲和誤解。當前育兒補貼發(fā)放可能存在的差別對待乃至歧視,必須通過法律專業(yè)的分析加以消除。
就此而言,該事件中核心的問題在于婚姻能否作為對生育以及兒童權利的限制。
01
婚姻并非生育權保護的前提
生育作為婦女的自然稟賦,毫無疑問應受到法律保護。而國家對婦女生育權的保護,并非以婚姻為前提條件,這尤其體現(xiàn)在我國憲法第48條:“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被橐霰Wo,則另行規(guī)定于憲法第49條。
即便不能完全將男性對生育的參與排除在外,生育過程的進行及其負擔也主要由婦女作為個體承受,國家因而必須最大程度地尊重婦女對于生育的自主決定權,并為婦女的生育選擇提供充分的保護。
如果我們聚集于生育本身,更會意識到生育的過程和結果與婚姻并無實質關聯(lián)?;橐雠c否,既無法減輕婦女生育期間的痛苦,也不會改變子女誕生的結果。將婚姻作為生育的前提,會壓制婦女對生育的自主選擇,有悖于憲法對婦女生育權的保護要求。
在如今國家鼓勵生育的政策引導下,婚姻與生育的解綁也更鮮明地體現(xiàn)在最近幾年出臺的規(guī)范性文件中。如四川省2023年新發(fā)布的《生育登記服務管理辦法》,就不再以結婚作為辦理生育登記的前提,保障未婚婦女平等享有生育保險等社會福利,其自公布以來即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
深圳衛(wèi)健委所在地廣東省2022年新發(fā)布的《生育登記管理辦法》,同樣也取消了生育登記與婚姻的捆綁;向深圳衛(wèi)健委提出質疑的網友,更是指出其本人此前已經完成生育登記并享受了生育保險和津貼。
在此情況下,若將結婚登記作為育兒補貼申領的必要條件,不僅構成對婦女生育權的不當限制,也與當前生育政策發(fā)展方向相悖,存在違法增設社會保障獲取條件的嫌疑。
社會觀念中對未婚生育可能沖擊既有婚姻關系的擔憂并非毫無道理,這種憂慮源于對傳統(tǒng)家庭倫理的維護和對社會穩(wěn)定的考量。
然而,我們也不應將這種擔憂情緒化地夸大,甚至將其作為限制婦女生育權的理由。未婚生育不能與出軌、背叛家庭等反面事例簡單劃上等號,現(xiàn)實中的許多伴侶即便相互忠誠也可能選擇不進入婚姻關系。
非婚生育現(xiàn)象的增加,更多反映了個人選擇權的擴展和社會包容度的提升,而非對婚姻制度的否定。維系婚姻關系內伴侶之間的彼此忠誠,已遠遠超出育兒補貼和生育政策的射程范圍,更是生育權所不能承受之重。
02
非婚生子女的平等保護
結婚登記不應作為育兒補貼申領的前置條件,其根本依據在于憲法和法律對非婚生子女的平等保護。我國憲法確立了兒童保護原則和平等原則,明確禁止基于家庭出身的歧視;民法典第1071條更明文規(guī)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這一消除對非婚生子女歧視的立法范例,甚至可追溯至1950年的婚姻法第15條。
上述規(guī)定,從根本上否定了以父母婚姻狀況作為兒童權益保障標準的合法性。
育兒補貼作為普惠性政策,其核心在于保障兒童發(fā)展權益,確保每一位兒童都切實受益,發(fā)放標準應當嚴格遵循“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而非評判父母婚姻狀況或變相審查父母的婚姻關系。
既然政策發(fā)布時已經明確無論是否一孩家庭都能平等享受育兒補貼,更無其他理由剝奪非婚生子女家庭的育兒補貼。況且無論是否婚生,子女都無法選擇其出身的家庭和環(huán)境,社會也不可能因為歧視而取得進步和發(fā)展。
兒童作為權利主體,其合法權益的實現(xiàn),不應受父母婚姻狀況的影響。將結婚登記作為育兒補貼發(fā)放條件,實質上是對非婚生子女平等權利的剝奪,這種差別待遇既無法律依據,也違背社會公平正義。
對生育的擔憂在于其未來的不確定性,這正是國家需要通過社會保障政策提供兜底性支持的根本原因?;橐鲋贫裙倘荒茉谝欢ǔ潭壬暇徑馍龓淼母鞣N壓力,但絕不能異化為限制公民行使生育權利的門檻,更不應導致對未婚生子女的歧視對待。
國家唯有保障生育自主、堅持平等原則,才能真正形成生育友好的社會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的目標。
點擊進入下方小程序
獲取專屬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 | 王睿
審核人員 | 張文碩
本文聲明 | 本文章僅限學習交流使用,如遇侵權,我們會及時刪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網(北大法寶)和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見或對相關法規(guī)/案件/事件等的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