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頭條 聊熱點#
綏遠,對于今天的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其實,這是一個省的名稱。
1928年,民國政府設立了綏遠省,省會位于歸綏,即今天的呼和浩特。綏遠省的轄區(qū)范圍,包括今天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中部、南部地區(qū),約33萬平方公里,差不多相當于江蘇、浙江、安徽3個省加起來的面積。
綏遠省的行政區(qū)劃一直保留到新中國成立。1954年3月6日,綏遠省被撤銷。
我為什么要提到綏遠呢?因為這個名字,與一場抗戰(zhàn)息息相關。
讓我們回到1936年的綏遠。這一年的冬天,寒風凜冽,黃沙漫天。這片廣袤的塞外大地正籠罩在戰(zhàn)爭的陰霾之下。
在日本關東軍的作戰(zhàn)地圖上,從熱河到察哈爾的箭頭已染成血紅。此刻,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的目光,正貪婪地盯著綏遠——這片連接華北與西北的戰(zhàn)略要沖。
從地圖上看,綏遠東臨察哈爾,西接寧夏、甘肅,南界山西、陜西。關東軍只要控制了綏遠,就構成了對華北、西北的包圍態(tài)勢,從而獲得入侵華北、西北的絕佳通道。
當時,主持綏遠軍政大局的是山西人傅作義。這位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風云人物,從1931年起,就擔任綏遠省主席兼晉綏軍第35軍軍長。他的勢力在這一帶根深蒂固、枝繁葉茂。關東軍想控制綏遠,要問傅作義答應不答應。
傅作義
從1936年4月開始,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參謀田中隆吉,以及天津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北平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等人,輪番來到歸綏,對傅作義展開利誘,要他主持華北偽政權。傅作義予以嚴詞拒絕,日本人灰溜溜地離開了。
日本人拉攏不了傅作義,隨即撕破臉面,策劃武力進攻。
當年11月15日,在日本關東軍參謀田中隆吉的鼓動和指揮下,早已與日本勾結的內蒙古王公德王,聯(lián)合李守信、王英兩支偽軍部隊,向綏遠發(fā)起進攻。
對于偽軍部隊的軍事行動,傅作義有所提防。那時候,他一邊以“不惹事,不怕事,不說硬話,不做軟事”的原則同日本人和德王進行周旋;一邊調兵遣將,防止偽軍偷襲,并及時向南京報告,請求中央軍增援。
第一仗,在紅格爾圖打響。
紅格爾圖是一個千余人口的小鎮(zhèn),位于綏遠和察哈爾之間的交通要道。11月16日,王英率領的偽軍部隊1500余人抵達紅格爾圖,向駐扎在此地的晉綏軍展開猛攻。晉綏軍依靠堡壘頑強抵抗三日之久,毫不退縮。
11月17日,傅作義派來的增援部隊在彭毓斌、董其武的率領下,秘密來到紅格爾圖,并于第二天凌晨發(fā)起反擊,打得偽軍部隊狼狽逃竄。此役,晉軍小試牛刀。斃傷偽軍1000余人,沉重打擊了偽軍的銳氣。
第二仗,在百靈廟打響。
百靈廟位于綏遠北部,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寺廟。田中隆吉和德王將這里作為入侵綏遠的后方基地,駐扎有三千多人,儲存有大量槍支彈藥和糧食。
百靈廟
傅作義在取得紅格爾圖之戰(zhàn)的勝利后,決定以牙還牙,派一支騎兵奔襲百靈廟,直搗敵人老巢。為此,他以孫長勝、孫蘭峰為指揮和副指揮,率領3個步兵團和1個騎兵團,于11月20日出發(fā),晝伏夜行,竭力保密,長途奔襲百靈廟。兩天后,晉綏軍各部抵達指定地點,集結完畢,只待一聲令下。
11月24日凌晨1點,晉綏軍各部向百靈廟發(fā)起進攻。敵人仍在酣睡,竟一點也未發(fā)覺,被打得措手不及,陣腳大亂。不過,他們在日本人的指揮下,逐漸穩(wěn)住陣腳,全力阻擊晉綏軍。雙方僵持了6個多小時,難分勝負。孫長勝、孫蘭峰擔心時間一長,敵人將有飛機助戰(zhàn),晉綏軍將會面對極為艱難的局面,因此下令全軍出擊,力求盡快攻下百靈廟。
經過激烈的戰(zhàn)斗,到上午9點多鐘,晉綏軍終于突入百靈廟,殲滅大部分敵人。此戰(zhàn),晉綏軍付出傷亡300余人的代價,斃傷偽軍800余人,俘虜300余人,此外繳獲槍支彈藥、電臺、汽艇、面粉等一大批戰(zhàn)利品。
第三仗在錫拉木楞廟打響。
錫拉木楞廟是位于百靈廟東35公里處的一座寺廟。當晉綏軍攻克百靈廟后,田中隆吉感覺顏面掃地,打算扳回一城。他命令偽軍雷中田率領3000余人前往錫拉木楞廟,配合王英作戰(zhàn),準備收復百靈廟。
傅作義發(fā)現(xiàn)敵人的動向后,決定采取退兵誘敵、守廟打援的策略。12月3日,雷中田率偽軍部隊進攻百靈廟,駐守百靈廟的晉綏軍在抵擋了一陣后,按照預定計劃撤出去。當晚,偽軍部隊還沉浸在獲勝的喜悅之中時,遭到晉綏軍的反擊,大敗而去。此戰(zhàn),晉綏軍將雷中田擊斃,并斃傷日偽軍500余人,俘虜200余人。
晉綏軍
與此同時,傅作義派出的另外一支軍隊,將王英部2000余人包圍在黃陶瓦,激戰(zhàn)后殲滅大部。
12月9日上午,晉綏軍再次收復錫拉木楞廟。
至此,晉綏軍三戰(zhàn)三捷,殲滅和瓦解偽軍一個師又四個旅,擊斃操縱偽軍的日本顧問30余名,收復了百靈廟、錫拉木楞廟等戰(zhàn)略要點多處,取得了綏遠之戰(zhàn)的全部勝利。
傅作義和他的晉綏軍不僅用槍炮捍衛(wèi)了國土,更用冰與火重新熔鑄了“中國”二字的深層含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