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的水泥廠礦坑如何蛻變?yōu)榫W紅打卡地?
怎樣為一棵百年古樹“量腰圍”?
如何辨別毒蘑菇?
黑土地何以孕育優(yōu)質大米?
如何給沙漠披上綠裝?
8月15日,正值第三個全國生態(tài)日暨“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一場以“守護美麗中國”為主題的融媒體直播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與人民日報視界客戶端聯合主辦,歷時十小時,跨越浙江、重慶、貴州、云南、安徽、黑龍江、江西、內蒙古、陜西、四川十省(市、自治區(qū)),圍繞“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八大生態(tài)主題,吸引近500萬網友在線觀看。
一起來看看
陜西如何給沙漠披上綠裝
??????
“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接受采訪
東北平原的沃野千里是大自然的饋贈,而西北地區(qū)的毛烏素沙漠卻曾是一片“絕境”。“風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捉不全,沙壓房子人已走,萬惡黃沙害人苦”是幾十年前當地流傳的順口溜,道出了當時生活的艱辛。而榆林人民硬是在這樣的惡劣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塞上綠洲”的奇跡。在定邊縣石光銀治沙展館,一張紅紙黑字的“招賢榜”格外醒目。這是1985年,石光銀簽下承包治理5.8萬畝荒沙的合同后,請人代寫的。靠著這張“招賢榜”,他召集到來自周邊各地484人的一支隊伍,一頭扎進了“狼窩沙”,一干就是20多年?!拔覀儙纵呑映陨匙拥奶?!如果再不治沙,生存的地方都沒有了。我能把沙治住,老百姓能過好日子,我覺得我這輩子就算沒白活?!?3歲的石光銀老人聲音鏗鏘。狼窩沙地形復雜,環(huán)境惡劣,地表溫度夏季最高60多攝氏度、冬季跌破零下40攝氏度,加之常年風沙蔽日,要在這里把樹栽活,難度可想而知。吃盡苦頭種下的樹,卻接連兩年失敗,不少人灰了心,但石光銀不服輸,他到其他地方學習治沙經驗,帶領大家三戰(zhàn)狼窩沙,采用學來的“障蔽治沙法”,終于固定住流沙,將樹苗成活率提高到了八成。就這樣一代接一代的努力,因沙得名的“十里沙村”如今已經看不到沙了。
榆林靖邊縣東坑鎮(zhèn)和毛烏素沙地接壤,曾經是沙化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經過多年的沙地治理,生態(tài)逐步改善,如今成為重要的農業(yè)種植基地。“我們的玉米、洋芋、辣椒、紅蘿卜、大蒜、芹菜等產品頗負盛名,且連創(chuàng)全國高產紀錄。” 東坑鎮(zhèn)黨委書記劉伯介紹。但發(fā)展也伴隨新挑戰(zhàn),比如土地流轉合同不規(guī)范引發(fā)糾紛、拖欠菜款、商標侵權、甚至是合作社內部管理矛盾等,東坑鎮(zhèn)的破題法寶就是“黨政主導、司法保障、多元化解”,東坑法庭的法官們經常深入田間、市場,提供“法治體檢”幫群眾規(guī)避潛在的法律風險,同時開展“訴前調解”就地化解矛盾,嚴厲打擊侵犯地理商標行為維護產業(yè)核心競爭力。“可以說,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司法護航功不可沒!”劉伯感慨。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