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報全媒體記者/王軍 通訊員/趙永剛 楊春霞 劉海粟
姜葉郁郁蔥蔥、莖粗葉肥,姜農除草施肥,取出小黃姜“姜娘”。盛夏時節(jié),走進攸縣寧家坪鎮(zhèn)雙凡村,漫山遍野的生姜苗迎風搖曳,“立夏種姜,夏至取娘”的忙碌浸潤在姜農的汗水里。
近兩年,在攸縣寧家坪鎮(zhèn)大力發(fā)展“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的背景下,村里引進皮薄色黃、嫩芽紫紅、無筋肉嫩、辛辣味濃的優(yōu)質小黃姜,擦亮了“土姜第一村”的特色招牌。目前,雙凡村小黃姜種植面積超過100畝,年產生姜30萬公斤,總產值達到180萬元,小小黃姜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讓昔日荒山變成了“致富金山”。
村民在生姜基地除草施肥。 通訊員供圖
“土姜書記”帶領村民重操舊業(yè)
“坪陽三寶”之一的雙凡村小黃姜,一度是出口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暢銷品,特別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里幾乎家家戶戶種姜,田間地頭到處綠油油。
然而,隨著本世紀初生姜種植效益下降,加上山多地少、水利灌溉能力差、年輕人外流等因素,雙凡村的生姜產業(yè)漸漸沒落。村里再也沒有一片姜田,生姜產業(yè)“偃旗息鼓”,村民們甚至棄種生姜。
2023年,雙凡村啟動“生姜復活計劃”,80后村黨總支書記王敏暗下決心,一定要讓村里的生姜產業(yè)恢復生機。
2024年9月,王敏帶領村支兩委、黨員、組長到外面學習考察后,決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荒山地勢高、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富含有機質沙質土壤等自然資源優(yōu)勢。
村里投資10萬元將閑置的100余畝荒山“整形”改造,并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首次在荒山上規(guī)模化栽種小黃姜,把荒山打造成群眾致富增收的“聚寶盆”。
“在荒山上大面積種姜,剛開始大伙心里都沒底?!蓖趺籼垢嬖V記者,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村里制定了科學管理和生態(tài)種植一整套技術規(guī)范,比如將豬糞、牛糞、羊糞、雞糞等農家肥統(tǒng)一發(fā)酵,堅持不使用除草劑,少施化肥,做到無公害、無污染,嚴把生產季節(jié)關。
當年11月,村里的小黃姜迎來豐收,畝產量接近3000公斤,按照每公斤6元錢的市場價,一畝地的收益超過1.7萬元,更是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60萬元,帶領村民重操舊業(yè)的王敏,也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土姜書記”。
“一村一品”帶動村民致富
今年8月,中南大學“心暖青苗,湘伴成長”支教團走進雙凡村,在開展留守兒童支教關懷教育的同時,聯(lián)動推廣當地特色農產品小黃姜。
支教團成員化身“推銷員”,線上線下同步開賣雙凡村小黃姜。面對直播鏡頭,成員們細致地講解小黃姜產品優(yōu)勢,與網友積極互動,半天時間線上線下就賣出生姜235公斤。
生姜成了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據了解,生姜種植效益可觀,種下一斤姜種,到10月份約能收獲五斤新姜,而在7月份把“姜娘”挖出后又能賺一筆。民間因此有“種姜種姜,本短利長”的說法。
生姜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從挑種、下種、離“娘”,其間的除草、施肥,到以后的拔姜采收都需要大量勞動力。這為當地村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就業(yè)機會。
“像我們年紀大了,出去找事也困難,在這里村書記帶領我們搞小黃姜基地,做事也有150塊錢一天,包吃一餐飯,也增加了我們的收入?!贝迕袂駮圆ǜ嬖V記者,去年夫妻倆在基地務工收入上萬元,加上土地流轉的分紅,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雙凡村也有了更大的構想。王敏推出了明年的種姜計劃:村集體擴種至300畝,帶動農戶種植100畝;進行生姜加工,實行一二產業(yè)融合;開展直播帶貨,并向周邊村組輻射,將產業(yè)逐步做大做強。
值得一提的是,雙凡村的小黃姜種植也融入攸縣農村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示范園項目中。這一總投資15億元的項目,將依托皇圖嶺、寧家坪、網嶺三個農產品主產區(qū)和酒埠江鄉(xiāng)村旅游休閑區(qū),建設10萬畝綠色農產品基地,種植“八月黃”黃豆、“皇椒一號”辣椒、皇姜、特色水果、有機蔬菜等。
如今,小黃姜不僅讓拋荒地變成了“香餑餑”,也讓雙凡村收獲了“姜”來好“錢”景。
編輯:李毅哲
二審:黃永新
三審:高曉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