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潘虹偶爾還會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參加一些活動時依舊精神很好。
而77歲的米家山則多數(shù)時間待在成都的老房子里,過著獨居生活。
這對曾經(jīng)的影壇傳奇夫妻,在離婚38年后,非但沒有形同陌路,反而成了特殊的摯友。
甚至于,兩人彼此間還保持著親人般的聯(lián)系與關(guān)懷。
回溯到1977年,30歲的米家山當時還是西南片廠的副手導演。
當時廠里籌拍電影《奴隸的女兒》,因為原定女主演表現(xiàn)不佳,需要緊急換角。
于是米家山奉命出差到上海挑演員。
在上影廠門口,一個穿著樸素卻難掩靈氣的年輕姑娘吸引了他的注意。
這個姑娘就是當時23歲的潘虹。
據(jù)說,當時潘虹只是不經(jīng)意間的一個回眸,就讓米家山認定了她就是女主角的不二人選。
那會兒潘虹只是臨時到謝晉的片場搭把手,檔案并不掛在電影廠。
可米家山依舊頂住所有不同聲音,硬把潘虹從原單位借來擔綱女一號。
劇組開工后,他對潘虹格外關(guān)照,無論是表演上的指點,還是生活上的關(guān)心,都無微不至。
而潘虹的幼年頗為不易,生父成謎,繼父后來自盡。
她早早就要獨立,內(nèi)心深處非常渴望關(guān)懷,米家山的出現(xiàn),恰好滿足了她對安全感的需求。
倆人在攝影棚里天天打照面,慢慢看對了眼,沒多久就湊成一對。
到了1978年,米家山和潘虹低調(diào)地結(jié)了婚,只簡單地請了幾個親近的朋友吃了頓飯。
這段因電影結(jié)緣的感情,就這樣悄悄開始了。
婚后,大7歲的米家山成了潘虹最依賴的人,小時候缺疼少愛的潘虹,總說他像半個爹。
為了不掉隊,她特意報了個導演進修班,就想跟他多點共同語言。
可現(xiàn)實是,兩人一個在上海,一個在成都的西南片廠,隔著大半個中國。
算下來,八年的夫妻身份,攏共只湊出三百八十來天面對面。
1979年,潘虹憑《苦惱人的笑》一炮而紅,隨后又因拍《人到中年》和導演傳出花邊。
外頭說什么的都有,米家山卻沒多問,只說“我信她”。
后來潘虹想辦法調(diào)入峨眉廠,夫妻倆總算在一個城市生活,可隔閡已經(jīng)悄悄長了出來。
那幾年米家山也沒閑著,他從副導演轉(zhuǎn)型當導演,拍的《彎彎的石徑》嘗到成名的滋味。
夫妻二人事業(yè)上看似同步前進,心里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1986年,39歲的米家山心里有了個急事兒。
父親病重,他突然特別想要個孩子,覺得這是對家里的交代。
可那會兒潘虹正站在事業(yè)的山頂上,《人到中年》《杜十娘》讓她拿了雙料影后。
連《Time》都登了她的照片,正是最忙的時候。
她擔心生娃會拖慢拍片節(jié)奏,當場搖頭說不。
兩人為這事兒吵了好幾次,吵得挺兇。
加上之前聚少離多攢下的疙瘩,還有對事業(yè)的想法總湊不到一塊兒。
最終倆人沒紅臉也沒掀桌,安安靜靜把手續(xù)辦了。
外面?zhèn)髁烁鞣N說法,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想顧家里,一個想拼事業(yè),選了不一樣的路。
分開后潘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演戲上,她接連出演了《井》等一系列經(jīng)典影片。
拿獎拿到手軟,前后13次斬獲影后頭銜,還多次走上戛納電影節(jié)的紅毯。
最后成了國際上都有名的女演員。
另一邊,米家山也沒閑著,他換了跑道干起執(zhí)導,1988年把改編的《頑主》搬上銀幕。
這部電影后來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捧紅了葛大爺?shù)妊輪T。
馮小剛都曾說過,米家山拍的《頑主》影響了很多人,在國產(chǎn)片里是繞不開的一筆。
事業(yè)正當紅時,米家山的生活里也出現(xiàn)了新的轉(zhuǎn)機。
當時,剛從四川大學畢業(yè)的王小丫進入四川電視臺工作,還是個初入職場的新人。
米家山因為常去電視臺談合作,和這個姑娘漸漸熟稔起來。
看她做事認真又有靈氣,米家山常在業(yè)務上給她指點,
從選題策劃到鏡頭運用,都毫無保留。
一來二去,兩個相差21歲的人走到了一起。
這段關(guān)系沒多久就滿城風雨,街頭巷尾都在嚼舌根。
有人說王小丫圖米家山的資源,也有人覺得年齡差距太大難長久。
其實王小丫事業(yè)心很強,她不甘心一直待在地方臺。
后來拿到去國家電視臺上班的通行證,她果斷出發(fā),打算在首都拼出一番自己的地盤。
而米家山習慣了成都的生活,更想專注于電影創(chuàng)作。
兩人追求不同,加上異地和外界壓力,這段感情慢慢淡了。
最終,王小丫去了北京,成了央視知名主持人,米家山則留在成都,繼續(xù)拍他的電影。
這段相差21歲的感情,最終沒能走到最后。
離婚后,潘虹和米家山都沒再結(jié)婚,各自過著單身生活。
潘虹后來在采訪里說過,人生有過一次真摯的愛情就夠了,話里帶著對過往的悔意。
這些年,兩人電話沒停,米導身體不舒服,潘虹還會撥過去問兩句。
米家山拍《頑主》時,潘虹還主動說想演個角色,哪怕兩人各走各路,那份人情仍在。
過往的爭吵和隔閡,在38年的歲月里慢慢淡了,他們不再是夫妻,卻成了能說上話的摯友。
偶爾通個電話,問問近況,像親人一樣互相掛著。
如今70歲的潘老師,沒閑著。
話劇《繁花》里她演的小人物照樣能讓觀眾跟著掉眼淚。
私下里還和老母親住在上海的老式小區(qū),每天買菜做飯,陪母親散步。
她這些年一直做公益,資助貧困學生,前幾年還皈依了佛門,說“心里踏實”。
雖說無兒無女,但影后獎杯擺了一柜子,走到哪兒都有人喊“潘老師”。
她在片場上攢下的成績,慢慢變成了她挺直腰桿的資本。
77歲的米家山則徹底淡出了影視圈,在成都的老房子里栽滿綠植,手藝比專職園丁還老練。
他現(xiàn)在只拍自己喜歡的紀錄片,《大師的背影》跟拍了幾位老藝術(shù)家十年,付出極大心力。
偶爾有媒體去采訪,他會泡上茶,慢悠悠地講當年拍《頑主》的趣事,絕口不提感情。
至于跟年紀差一截的小丫的那段感情,早就風吹云散。
小丫話筒一舉成了熟面孔,結(jié)婚生子,日子安穩(wěn);米家山?jīng)]再談戀愛,潘虹也依舊一個人過。
但這對老夫妻,倒比很多沒離婚的還親,潘虹去成都拍戲,會順路給米家山帶點東西。
他們偶爾通電話,不說客套話,就聊聊彼此的情況,像認識了一輩子的老街坊。
時間真是奇怪,當年為生孩子吵到臉紅脖子粗的兩個人,如今能心平氣和地坐在一塊兒喝茶。
曾經(jīng)因事業(yè)分歧分道揚鑣的怨偶,到頭來成了彼此最放心的“親人”。
或許這就是人生吧,愛情會走,婚姻會散。
但那段并肩的日子、在對方生命里刻下的印記,是苦是甜,都成了滋味。
原來,圓滿并不非得兩個人一起活到頭發(fā)雪白。
能在各自的路上走到巔峰,再回頭時,還有個人能笑著問你“最近好嗎”,也挺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