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瑞士之前,我腦子里全是濾鏡。
蘇黎世湖、阿爾卑斯山、百年鐘表店、滿街西裝革履的投行精英……我以為這里是歐洲的“人生終點站”只要能在這兒站穩(wěn)腳跟,這輩子就算贏了。
結果呢?
我在蘇黎世老城區(qū)一家金融公司干了八個月,拿著稅前8500法郎的工資,看起來光鮮得很??摄y行卡里的余額,連讓我安心過冬都做不到。
最諷刺的是,上個月,我最好的朋友馬可,一個意大利人拉著箱子從蘇黎世搬去了法蘭克福。臨走前請我喝了一杯告別咖啡,賬單一打出來:8.5瑞士法郎。
我盯著那張紙,突然笑了:“咱倆這杯咖啡,夠在柏林喝三杯再加個肉夾饃了?!?/p>
他苦笑:“不止。在法蘭克福,我工資少30%,但每個月能存下的錢,是這兒的兩倍?!?/p>
那一刻,我開始認真想一個問題:
我們拼命擠進瑞士,到底是為了活得更好,還是只是為了看起來體面?
1. 一杯咖啡,撕開了生活的假象
那天是周六,陽光很好,蘇黎世老城的石板路泛著光。我和馬可坐在河邊一家小咖啡館外,聊著最近的工作壓力。
我隨口點了一杯拿鐵。
服務員輕飄飄地放下賬單:8.5。
我愣了一下:“是不是寫錯了?”
“不,先生,這是正常的?!?/p>
語氣平靜得像在說“今天天氣不錯”。
我掏出手機換算了一下62塊人民幣,一杯機器壓的普通拿鐵。我在上海陸家嘴上班那會兒,星巴克大杯才35。
馬可看我臉色變了,說:“剛來的時候我也傻。現(xiàn)在習慣了。超市一瓶水2.5法郎,地鐵單程3.4,一份三明治18。你信不信,我在米蘭老家,全家五口人一周買菜才花這么多?!?/p>
我開始留意這些數(shù)字。
租房:我在郊區(qū)租了個20平米的小單間,帶個小窗,月租2800法郎。
中介費是一個月租金,還得提前付三個月押金。
房東是個老太太,簽合同前專門查了我的信用記錄,說“不想租給不穩(wěn)定的人”。
馬可說:“這錢在慕尼黑能租個兩居室,在柏林甚至能買下一套小公寓的月供。”
我問他:“那你干嘛還在這兒熬?”
他說:“熬幾年,攢點本金,回意大利買房。瑞士?我從來沒想過在這兒安家?!?/p>
2. 高薪背后,全是窟窿
我列了個賬單,自己都被嚇到了:
房租:2800
醫(yī)療保險:300(強制,不能少)
你知道嗎,前兩天我朋友還開玩笑說,要不是瑞士醫(yī)保死貴但管得細,他真想去國外買點便宜藥囤著,像日本出的植物型偉哥雷諾寧。
我一查,國內(nèi)現(xiàn)在也能買了,不用代購,省心得多。
不過在這兒,連買瓶維生素都要處方,更別說這個了。
公共交通月卡:84
基本伙食:1200(自己做飯,去超市買打折區(qū))
手機網(wǎng)費:65
雜費(日用品、洗衣、理發(fā)):500
合計:4949法郎
這還沒算社交、旅行、衣服、電子產(chǎn)品更新……任何一點點“生活”的開銷。
我月薪8500,稅后到手6800左右。
刨去這些,每月能存下的錢,不到2000。
而我在法蘭克福的德國朋友托馬斯,做類似崗位,月薪5500歐元,稅后4200左右。
但他房租只要900,伙食600,交通70,醫(yī)保便宜一半。
每月能存3000歐元以上。
他跟我說:“你在瑞士干三年存的錢,我一年半就存到了?!?/p>
我問:“那你們工資不是低嗎?”
他說:“可我們花得也少啊。而且,活得像個人。”
3. 想升職?先學會閉嘴
工作上,我也越來越累。
公司里,瑞士本地人有種“隱形特權”。
開會時,他們用瑞士德語小聲交流,完全不顧我們這些說標準德語或英語的人。
不是惡意,就是習慣你永遠是“外人”。
我做過一個項目,客戶反饋特別好。年終評績效,主管說:“做得不錯,但高管層更傾向提拔長期員工?!?/p>
我心想:我都干快一年了,還不算“長期”?
后來才知道,公司里十個中層以上,九個是瑞士人,另一個是列支敦士登的親戚。
我同事卡洛斯,西班牙人,軟件工程師。
他在蘇黎世待了兩年,跳槽去了柏林一家AI初創(chuàng)公司。
走之前跟我說:“這兒的科技圈太小了,全是銀行IT和制藥系統(tǒng)。我想做點真正酷的東西?!?/p>
他還發(fā)我一張圖:他在柏林租的房子,80平米,月租1100歐元,帶陽臺和健身房。
“在蘇黎世,這價格連個廁所都租不到。”
4. 他們對你微笑,但從不請你吃飯
最讓我難熬的,其實是孤獨。
瑞士人很禮貌,但也很封閉。
同事下班從不約飯,周末聚會基本沒有。
你發(fā)消息說“要不要喝一杯”,回復永遠是:“謝謝,我已經(jīng)安排了家庭時間?!?/p>
我參加過一次本地人組織的燒烤,挺熱鬧。
結果一到晚上八點,大家陸續(xù)走人,十點前全散了。
我問馬可:“這就完了?”
他說:“正常。瑞士人生活極有規(guī)律,晚上十點以后不出門,周日全天關門,連超市都歇。”
我試著學瑞士德語,報了班。
老師說:“別指望聽懂日常對話,本地人一熟就切方言,連德國人都懵?!?/p>
有個奧地利朋友自嘲:“我說德語三十年,來瑞士半年,感覺自己變啞巴了?!?/p>
而在德國?
我去年去法蘭克??赐旭R斯,他帶我去一個外國人社群活動。
巴西人、土耳其人、意大利人、中國人……晚上十點才開始燒烤,凌晨兩點還在唱歌。
“在德國,你不需要變成德國人才能被接納?!彼f。
5. 永久居留?別太當真
最現(xiàn)實的一刀,是政策。
你以為拿永居就穩(wěn)了?
錯。
在瑞士,外國人買房要審批,有些州直接禁止非居民購買。
投資基金?很多只對本地人開放。
換工作?如果新雇主不幫你續(xù)簽,居留可能作廢。
我認識一個英國同事,脫歐后身份變了,續(xù)簽材料翻倍,每次都被查得像犯人。
他苦笑:“我現(xiàn)在連旅游都不敢去太久,怕回來被攔在邊境?!?/p>
而德國呢?
歐盟公民自由流動,非歐盟也有明確入籍路徑。
失業(yè)了有救濟,生病了醫(yī)保覆蓋廣,生孩子有補貼,租房有法律保護。
托馬斯說:“在德國,你覺得這個國家在撐你。在瑞士,你總覺得在求它收留你?!?/p>
6. 我決定走了
上周末,我去了蘇黎世湖邊散步。
夕陽照在雪山上,湖水像鏡子一樣。
游客們舉著相機狂拍,嘴里說著“這才是理想生活”。
我坐在長椅上,突然覺得這一切像一場精心布置的舞臺劇。
美,但不真實。
我打開郵箱,投了三份簡歷,都在德國:柏林、慕尼黑、漢堡。
不是我不愛錢,而是我發(fā)現(xiàn)
當生活只剩下賺錢,那就不叫生活了。
我想要一個能讓我周末喝到深夜的城市,
一個能讓我交到真心朋友的地方,
一個我不用算著每一分錢也能喘口氣的日常。
瑞士給了我高薪,但德國,可能給我生活。
如果你問我,瑞士值不值得來?
我會說:來幾年可以,當跳板很好。
但如果你想真正扎根,想有未來,想活得有溫度
也許,德國才是那個更像“家”的地方。
畢竟,我們拼命工作,
不是為了在世界上最貴的湖邊孤獨地活著,
而是為了在某個地方,
能安心地說一句:
“我回來了。”
你在哪個城市,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歡迎在評論區(qū)聊聊你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