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遞停擺危機爆發(fā)!小包裹引發(fā)大混亂,普通人為啥買單?
上周末全球物流圈炸了鍋。
二十國郵政突然停發(fā)美國快遞,倉庫爆倉系統(tǒng)崩潰,源頭竟是美國8天前發(fā)的一紙免稅取消令。
特朗普這回掄關稅大棒,精準砸中了自家盟友。
這事兒得從8月23號說起。
瑞典郵政第一個貼告示:停發(fā)美國快遞。
接著德國、法國、西班牙接力官宣,一天倒一片。
查數(shù)據(jù)嚇一跳,歐洲寄美國的小包裹,七成五都在800美元免稅線以下,全是中小企業(yè)的飯碗。
法國紅酒、意大利皮具、比利時巧克力,突然要交15%關稅,美國人算完賬直接退單,歐洲倉庫立馬堆滿160萬件"死亡包裹"。
特朗普嘴上說打擊中國商品,結果法國酒農先躺槍。
同樣500歐的紅酒,關稅從0飆到75歐,逼得美國買家連夜取消訂單。
紐約賣手工家具的湯姆更慘,意大利亞麻布漲價30%,成品賣貴了沒人買。
更荒唐的是美國海關:以為能多賺3億關稅,結果包裹量跌太快,物流稅反而少收2億,忙活半天只掙1億。
這操作就像為滅老鼠燒房子,老鼠沒逮著,自己家先燒塌了。
仔細看這份行政令,槽點多到爆。
說好9月生效的新政,美國就認證兩家代收關稅公司。
每天400萬個小包裹往美國涌,兩家公司哪接得???歐洲郵政集體罷工,還真不能怪人家——清關規(guī)則說得云里霧里,操作手冊都沒發(fā),誰敢冒險發(fā)件?比利時郵政算過賬,系統(tǒng)改造成本夠交十年關稅,直接撂挑子不玩了。
跨境電商的小老板們哭暈在倉庫。
巴黎賣香薰的瑪麗,20%訂單來自美國,現(xiàn)在包裹發(fā)不出去還得賠違約金。
柏林手作店主漢斯更慘,剛囤的皮革布料全砸手里。
最冤的是挪威漁民,鱈魚干算食品本來免稅,現(xiàn)在連漁網(wǎng)都得交稅。
美國人說打擊芬太尼走私,結果毛衣鉤針都被當成"危險品"攔在海關。
這場鬧劇最荒誕的是,美國口口聲聲保護本土產(chǎn)業(yè),實際坑慘自己人。
洛杉磯進口商杰森吐槽:"以前三天到貨的西班牙橄欖油,現(xiàn)在要等三周"。
邁阿密潮牌店老板琳達更直接:"從歐洲拿貨貴30%,不如直接關店"。
白宮要貿易平衡,結果弄巧成拙——歐洲貨賣不動,本土商家也跟著遭殃。
全球快遞癱瘓背后,藏著更深的供應鏈危機。
現(xiàn)在發(fā)國際快遞像掃雷:價值必須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兩位,發(fā)票得雙語對照,連包裝盒都得標產(chǎn)地。
西班牙郵政員工透露,現(xiàn)在處理一個包裹要多花7分鐘,退件率漲了200%。
美國海關更絕,連價值78美元的生日賀卡都要審查購買憑證,逼得歐洲人只能寄信——2023年了,誰還手寫書信?
這場快遞風波給所有人敲警鐘:全球化不是過家家,說掀桌就掀桌。
歐洲手工業(yè)者用三個世紀建的貿易網(wǎng),美國三天就捅破。
WTO早說過關稅戰(zhàn)沒贏家,可惜沒人聽。
現(xiàn)在看,這場鬧劇最慘的不是商家,是蒙在鼓里的消費者。
佛羅里達主婦艾米莉發(fā)現(xiàn),兒子想要的荷蘭自行車配件,價格翻了倍還買不到。
她不懂什么國際貿易,只知道孩子生日禮物泡湯了。
說句大實話,美國這波操作暴露了現(xiàn)代貿易的脆弱性。
當政客掄起關稅大錘,最先粉碎的永遠是普通人的飯碗。
現(xiàn)在歐美快遞還卡著,中國商家反而在樂天賣貨——這魔幻劇情,特朗普估計做夢都想不到。
歸根結底,貿易保護就像七傷拳,打別人先傷自己。
那些標榜"美國優(yōu)先"的政策,最后買單的全是美國老百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