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薩德已經涼透,朱拉尼和普京化敵為友,將敘利亞命脈交給俄羅斯
敘利亞的天空似乎從未真正放晴,但權力的游戲卻已悄然換了一番天地。
當外界還沉浸在阿薩德家族是否能夠長期掌控敘利亞的爭論時,一場更為深刻的地緣政治變革正在大馬士革的權力走廊中無聲上演——而這場變革的主導者,并非那位來自克里姆林宮的強人,而是一位曾經與俄羅斯兵戎相見的敘利亞本土實力派人物。
蘇海爾·哈桑中將,這位被西方媒體稱為“敘利亞的卡西姆·蘇萊曼尼”的第五軍團指揮官,如今已經成為普京在敘利亞最可靠的盟友。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哈桑的崛起恰恰源于俄羅斯的扶持。
2016年,俄羅斯直接介入幫助組建了這支精銳部隊,使其成為敘利亞政府軍中裝備最精良、訓練最有素的力量。
如今,這支部隊不僅控制著敘利亞與約旦邊境的關鍵過境點,更把持著該國最賺錢的走私路線,每年為俄羅斯及其盟友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與此同時,敘利亞經濟部長薩米爾·哈利勒與俄羅斯官員簽署的一系列協(xié)議,正在將敘利亞的經濟命脈逐步移交到俄羅斯手中。
從地中海沿岸的塔爾圖斯港(俄羅斯海外唯一的軍事基地所在地)到中部沙漠的磷酸鹽礦,從小麥進口專營權到移動通信網絡控制,俄羅斯資本正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敘利亞經濟的每一個毛細血管。
這種滲透是通過一紙紙看似平等的商業(yè)協(xié)議實現(xiàn)的,其精妙程度令人想起19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南亞的擴張模式。
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阿薩德的處境變得越發(fā)微妙,表面上,他仍然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但實際上,他的權力已經被多方勢力切割稀釋。
俄羅斯控制了經濟和軍事命脈;伊朗及其支持的民兵組織掌控著東部地區(qū)。
土耳其則在北部邊境建立了事實上的自治地帶,甚至連曾經與政府軍血戰(zhàn)的敘利亞民主力量,也在美國的支持下控制著油田資源豐富的東部地區(qū)。
阿薩德政權的實際控制范圍,可能僅限于大馬士革及其周邊地區(qū),形成了一個看似龐大實則脆弱的“空殼國家”。
俄羅斯在敘利亞的戰(zhàn)略遠非簡單的資源掠奪,通過控制敘利亞的港口、礦產和糧食供應,俄羅斯實際上在地中海東岸建立了一個穩(wěn)固的戰(zhàn)略支點。
塔爾圖斯港的現(xiàn)代化改造不僅增強了俄羅斯海軍的遠洋部署能力,更為俄羅斯提供了監(jiān)視北約在地中海活動的絕佳位置。
同時,俄羅斯企業(yè)獲得敘利亞磷酸鹽礦的開采權,不僅意味著經濟收益,更代表著對全球化肥市場的一定程度影響力——這在糧食安全日益重要的當下具有特殊戰(zhàn)略價值。
朱拉尼(敘利亞北部反對派代表人物)與俄羅斯的接近,反映了敘利亞沖突各方對現(xiàn)實政治的清醒認知。
對朱拉尼這樣的務實派來說,與俄羅斯合作雖然不是首選,但可能是確保自己政治生存的最可行方案。
這種化敵為友的戲碼在敘利亞戰(zhàn)場上并不罕見,2016年阿勒頗戰(zhàn)役期間,俄羅斯就成功說服多個反對派武裝與其合作,共同打擊極端組織。
敘利亞的命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當代大國地緣政治競爭的微觀窗口。
俄羅斯通過相對有限的軍事投入(據估算每年約20-40億美元),獲得了與其投入不成比例的戰(zhàn)略回報:一個地中海立足點、中東事務的重要話語權、以及向全球展示其作為可靠安全伙伴形象的機會。
這種以較小成本獲取較大戰(zhàn)略收益的模式,可能會被其他大國在研究干預地區(qū)沖突時參考借鑒。
敘利亞危機的發(fā)展軌跡也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在小國成為大國博弈棋局的背景下,真正的主權往往成為一種奢侈品。
當外國力量通過代理人和經濟手段深度介入一個國家內部事務時,形式上的政治獨立與實際上的依附狀態(tài)可能形成鮮明對比。
敘利亞的未來不再完全掌握在敘利亞人手中,而是成為了莫斯科、德黑蘭、安卡拉、華盛頓和耶路撒冷等多方力量博弈的函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