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日歷翻到七月初七,朋友圈又開始飄起玫瑰與禮物的照片。
可咱老祖宗的七夕,哪是光靠鮮花巧克力就能打發(fā)的?這日子打漢代起就帶著星河的浪漫與人間煙火氣,今兒個咱就掰扯掰扯那些藏在習(xí)俗里的門道。
要說這七夕的根,得從《詩經(jīng)》里那句“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說起。
漢代那會兒,長安城的宮女們早就在七月七這天玩起了“穿七孔針”的絕活——拿著彩線往開襟樓上跑,比誰手快能穿完七根針。
這事兒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里白紙黑字記著,可比現(xiàn)在年輕人送玫瑰早了兩千年。
可別以為這是姑 娘們 的專利,唐太宗那會兒在宮里擺的乞巧宴,那叫一個排場。
錦緞搭的樓閣高百尺,瓜果酒炙擺得跟貢品似的,宮女們點香插燭,對著銀河拜織女星。
到了宋代更熱鬧,《東京夢華錄》里說,汴京城里專門有賣乞巧物的市場,車馬堵得水泄不通,跟現(xiàn)在雙11搶購似的。
最絕的是明清時候,江南姑 娘們 玩出“投針驗巧”的新花樣。
大中午把銅盆端到太陽底下曬,等水面結(jié)了層水膜,拿繡花針往里一扔。要是針影散成花瓣云紋,那叫得巧;要是直挺挺像根錐子,得,您今年手藝還得練。
這可比現(xiàn)在測智商的網(wǎng)文有意思多了。
1剪:剪斷晦氣,剪出彩頭
您瞅見街坊王奶奶總在七夕前剪頭發(fā)沒?這可不是趕時髦。漢代那會兒沒紙,姑 娘們 用金箔銀箔剪成云紋花鳥貼在漆器上,到了七夕就剪這些玩意兒祭牛女星?,F(xiàn)在雖然不興這個,但剪頭發(fā)寓意“剪斷晦氣”,跟立春咬春餅一個道理。
2拜:拜的不是神仙,是生活的盼頭
拜織女這事兒,得在月上柳梢頭的時候。姑 娘們 擺上西瓜、石榴這些時令果子,點三柱香對著銀河磕頭。您可別笑這是封建迷信,人家陜西周至的姑 娘們 拜完還得唱:“我給七姐獻(xiàn)西瓜,七姐教我鉸菊花?!边@分明是古代的技能培訓(xùn)現(xiàn)場。
拜魁星就更文雅了。讀書人七月七要拜北斗七星第一顆星,為啥?因為“魁”字跟“考”字沾邊??!宋代那會兒,秘書省還辦曬書會,把藏書搬到太陽底下曬,說是龍王爺這天要曬鱗,書曬了不生蟲?,F(xiàn)在您要是看見誰家陽臺擺滿書,別問,準(zhǔn)是繼承了這傳統(tǒng)。
3忌:忌的不是規(guī)矩,是分寸感
要說最讓人臉紅的,得數(shù)“夫妻分房”這茬。您當(dāng)這是封建余毒?想想牛郎織女一年就見這一面,老祖宗怕是覺得這天兒適合搞點浪漫的獨處。不過現(xiàn)代人誰還守這規(guī)矩?倒不如學(xué)學(xué)廣東姑娘“迎仙”的架勢——三更天爬起來,對著星空拜七次,這毅力放現(xiàn)在能考公上岸。
4吃:吃的是味道,守的是傳承
巧果這名字聽著就喜慶,山東鄄城的姑 娘們 包餃子,非得往餡里塞銅錢、棗子、針線。您要問為啥?吃出銅錢是財運,吃出棗子是姻緣,吃出針線那就是手藝。這可比現(xiàn)在轉(zhuǎn)發(fā)錦鯉實在多了。
餃子在北方可是硬通貨,但七夕的餃子有講究。河南新鄉(xiāng)的主婦們包七種餡料,擺七盤餃子,這數(shù)字“七”在老祖宗眼里可是大吉——七曜、七重、七七四十九,哪樣不是好彩頭?
您要問現(xiàn)在咋過這節(jié)?
學(xué)學(xué)閩南人拜“七娘媽”的智慧——給十六歲孩子辦成人禮,這可比送游戲機有意義。要不就學(xué)浙江人,大清早去接露水,說抹在手上能眼明手快。這要擱現(xiàn)在,準(zhǔn)能成網(wǎng)紅打卡項目。
說到底,七夕不是秀恩愛的KPI考核,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美學(xué)。
那些剪不斷的習(xí)俗,拜不完的星辰,忌不了的分寸,吃不膩的味道,哪樣不是在教咱們:生活需要儀式感,就像銀河需要鵲橋,日子需要盼頭。
今兒個七夕,您要是懶得擺香案,至少給愛人煮碗餃子;
要是記不住習(xí)俗,至少記得抬頭看看星空,
那兩顆相隔16光年的星星,可還在等著一年一次的相會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