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江蘇常州一個沒落的書香世家。
父親瞿世瑋是個窮酸畫家,母親金璇是傳統婦女,家里窮得經常揭不開鍋,1916年,瞿秋白母親因債務纏身,絕望自殺。
這件事對瞿秋白的打擊太大了,小小年紀的他,第一次深刻體會到社會的殘酷和不公。
為了謀生,瞿秋白去過武漢,后來又來到北京,1917年,他考入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新思想像潮水一樣涌入北京城,瞿秋白如饑似渴地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
1920年,瞿秋白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他以《晨報》記者的身份,前往蘇維埃俄國采訪。
在蘇俄的兩年時間里,他親眼目睹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蒸蒸日上的景象,也親身感受到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澎湃力量。
這段經歷,徹底改變了瞿秋白的人生軌跡,讓他從一個充滿彷徨的知識分子,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
1922年2月,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中國共產黨剛成立不久,像瞿秋白這樣有學識、有見識的黨員可不多,像《國際歌》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都有他翻譯的參與。
1923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瞿秋白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國共合作的設想。
1925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瞿秋白當選為中央局委員,后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
他更參與創(chuàng)辦了黨的理論刊物《新青年》,領導了五四運動,聲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愛國斗爭。
但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敗,中國共產黨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也就是著名的“八七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瞿秋白旗幟鮮明地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主張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這次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瞿秋白也因此成為繼陳獨秀之后,中國共產黨第二任最高領導人。
然而,革命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瞿秋白領導中央期間,也經歷了一些挫折,他先后組織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
這些起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但由于敵我力量懸殊、缺乏斗爭經驗等原因,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有人批評瞿秋白在革命策略上犯了“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
1931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六屆四中全會上,王明在共產國際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取得了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王明等人推行了一條“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路線。
瞿秋白因為堅持正確的意見,受到了王明等人的批判和排擠,被解除了中央領導職務,逐漸在黨內失去了權力,被邊緣化。
1934年1月,瞿秋白抱病從上海來到中央蘇區(qū)的首府瑞金,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教育人民委員,當時的中央蘇區(qū)正面臨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嚴峻考驗,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紅軍在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失利。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被迫撤離中央蘇區(qū),開始艱苦卓絕的長征,瞿秋白因為身患嚴重的肺病,身體極度虛弱,無法跟隨大部隊一起轉移,只能留在中央蘇區(qū)堅持斗爭。
主力紅軍撤離后,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qū)進行了更加殘酷的“清剿”,留在蘇區(qū)的紅軍和地方干部陷入了極其險惡的環(huán)境之中。
藥品、糧食等物資極度匱乏,敵人的搜捕越來越頻繁,瞿秋白拖著病體,帶領一部分同志在閩西山區(qū)堅持游擊戰(zhàn)爭。
1935年2月,瞿秋白、何叔衡、張亮、周月林等一批留在蘇區(qū)的干部,在轉移途中,因為在福建省長汀縣被國民黨第36師包圍,不幸被捕。
瞿秋白被捕后,國民黨當局如獲至寶,妄圖從他口中得到更多的黨內機密,以便徹底摧毀中國共產黨。
國民黨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生,他曾是瞿秋白的學生。宋希濂得知瞿秋白被捕后,親自趕到長汀囚禁瞿秋白的房間,假惺惺地說:“先生的大名,我早已如雷貫耳,先生若能幡然悔悟,選擇光明的道路,前途不可限量。”
瞿秋白平靜地看著宋希濂,斬釘截鐵地回答:“我青年時代讀過你的文章,那時你是一個有熱血的青年,但現在你走錯了路。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既然已經參加了共產黨,就要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決不會中途變節(jié)?!?/p>
宋希濂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他對瞿秋白進行了殘酷的審訊,動用了各種酷刑,企圖逼迫瞿秋白屈服。
然而,瞿秋白始終堅貞不屈,嚴守黨的秘密,保護了其他被捕的同志,敵人沒有從他口中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在獄中,瞿秋白雖然身處絕境,身體狀況日益惡化,經??妊廊槐3謽酚^的革命精神,他利用這段時間,回顧自己的一生,思考革命的經驗教訓,寫下了兩萬多字的《多余的話》。
盡管國民黨當局對瞿秋白威逼利誘,許以高官厚祿,但他始終不為所動,宋希濂見勸降無望,只好如實向蔣介石匯報。蔣介石惱羞成怒,于1935年6月2日親自下令:“瞿秋白即在閩就地槍決,照相驗身?!?/p>
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起床后,換上了自己干凈的衣服,整理好床鋪,然后平靜地走向刑場,他拒絕了敵人給他準備的馬車,自己步行前往,不久槍聲響起,瞿秋白倒在了血泊之中,時年36歲。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沒有忘記瞿秋白這位為革命犧牲的先烈,1955年,中共中央將瞿秋白的遺骨從長汀遷葬到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并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
毛主席為《瞿秋白文集》題詞:“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許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對他,但他為人民工作的勇氣并沒有挫下來。
他在革命困難的年月里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愿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難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著,不會死去。
然而,到了1962年,事情卻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這一年,香港的一些報刊重新刊登了瞿秋白的《多余的話》。
毛澤東主席看到了這些報道后,作出了“以后少紀念瞿秋白,多紀念方志敏、劉胡蘭這樣的同志”的批示。
為什么毛澤東主席會突然作出這樣的指示呢?這背后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當時,新中國正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和國內形勢。
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分歧日益擴大,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推行修正主義路線,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政策進行攻擊和誹謗。
在國內,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大規(guī)模的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但黨內和國內仍然存在一些錯誤的思想傾向。
毛澤東主席擔心,如果過多地宣傳瞿秋白,特別是過分渲染《多余的話》中的一些消極情緒,可能會被國內外的敵人利用,歪曲和攻擊中國共產黨,說我們黨的領導人革命意志不堅定,在困難面前動搖了,從而動搖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信心。
方志敏和劉胡蘭是革命烈士中的杰出代表,方志敏在獄中堅貞不屈,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充滿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的篇章,激勵了無數后人。
劉胡蘭年紀輕輕就英勇就義,面對敵人的鍘刀,她大義凜然,喊出了“怕死不當共產黨”的豪言壯語。
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更加直接、更加有力地體現了共產黨員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崇高品格,更適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用來教育和鼓舞廣大人民群眾。
毛主席的這個批示,并不是要否定瞿秋白的歷史貢獻和革命精神,而是從當時的政治大局出發(fā),考慮到宣傳工作的策略性,避免給敵人留下攻擊的口實。
這是一種策略性的考量,是為了更好地維護黨和國家的利益,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
歷史是公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歷史的認識也越來越客觀、越來越全面。
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撥亂反正,根據大量的歷史資料和當年同瞿秋白一起工作過的同志的證明,瞿秋白同志被捕后,堅持了黨的立場,保持了共產黨員的氣節(jié),堅持革命立場。
國民黨當局的審訊和迫害,沒有能夠使瞿秋白同志屈服,瞿秋白同志是英勇就義的,他是黨的好黨員,是中國人民的好戰(zhàn)士。
1985年6月18日,在瞿秋白同志就義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90周年座談會。
如今,在福建長汀,有一座莊嚴肅穆的瞿秋白烈士紀念碑和紀念館,每年都有無數的干部群眾和學生前來瞻仰學習,緬懷他的豐功偉績。
在江蘇常州,瞿秋白的故居也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瞿秋白同志的革命事跡和精神,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