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nèi)容皆為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jié)尾
曾經(jīng)拼命擺脫中華文化影響的四個東方國家,如今有的徹底西化,有的卻陷入身份困惑。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根源真的能夠一刀切斷嗎?
四國去中國化,選擇各不同
韓國堪稱是去中國化最早、最徹底的國家之一。從近代以來,韓國不僅廢除了漢字和漢語,還在習俗和宗教上進行了全面轉(zhuǎn)型,甚至放棄了佛教,轉(zhuǎn)而廣泛接受基督教。
如今韓國已經(jīng)成為基督教國家,有3萬多韓國傳教士在世界各地傳播基督教。圣誕成為法定假日。年輕人沉迷K-pop美式個人主義,不過卻因同音詞鬧出“防水螺絲變放水螺絲”的高鐵事故。
切斷漢字的代價,是千年文獻成了無人能懂的天書。
加上2005年“漢城”改名“首爾”,割裂了與漢江文明的千年關(guān)聯(lián)。如今修繕古跡成了噩夢。光華門匾額若改用韓文等于偽造歷史,最終政府尷尬宣布“保留漢字原貌”。
且即使韓國叫嚷著祛除漢字但作為韓國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的三星招聘卻要求漢語六級證書,甚至在首爾江南區(qū)漢字補習班學費比英語貴40%,更不必說,韓國的經(jīng)濟嚴重依賴中國市場。
西化又如何,也是難以擺脫依賴中國的客觀事實。
不過相比較韓國仍舊難以摒棄漢字,越南卻是另外一個極端案例。
越南被殖民的歷史,使得越南一度遭遇文化斷層。1862年法國強推拉丁化“國語字”,關(guān)停儒學堂。
1945年胡志明為掃盲全面廢漢字,結(jié)果古籍《大越史記》淪為博物館展品,河內(nèi)文廟的漢字楹聯(lián)無人能解。年輕人甚至誤認“趙陀南越國”是越南本土王朝,殊不知那是中國漢代諸侯國。
1975年統(tǒng)一后,越南為討好蘇聯(lián),將中國援助的670萬噸物資調(diào)轉(zhuǎn)槍口。越軍戰(zhàn)俘竟稱中國為“侵略者”,卻選擇性遺忘,甚至加速“去漢化”,將春節(jié)(T?t)簡化為家庭聚餐。
1950-1975年間中國援越物資可裝備200萬軍隊。教科書篡改中越邊境戰(zhàn)爭,渲染“中國威脅”,而民間仍偷偷過春節(jié)(T?t),吃粽子祭屈原。
不過與韓國一樣,越南高舉“去中化”的努力,但越南是嘴巴喊“脫鉤”,但身體離不開中國制造,終究是難以“去中國化”的明星。
而這另一個便是蒙古國!
與越南主動親近蘇聯(lián)來說,蒙古國卻更像是被蘇聯(lián)“改造”!
1924年蘇聯(lián)在蒙古搞“文化清零”,燒毀回鶻式蒙古文典籍,強推西里爾字,大清洗消滅5%人口,清除親中勢力。
其中甚至教科書將元朝扭曲為“蒙古帝國殖民中國”,清朝治理被污名化“掠奪牧場”。而烏蘭巴托的成吉思汗雕像刻意面朝南方,基座刻著“劍指長城”。
教科書更是將清朝統(tǒng)治定義為“殖民壓迫”。
然而諷刺的是,當烏蘭巴托青年舉著“驅(qū)逐中資”標語時,他們燒煤取暖的鍋爐、超市里70%的日用品,卻都貼著“中國制造”的標簽。
蒙古國90%礦產(chǎn)輸往中國,卻炒作“中國資本掠奪”。2025年一項民調(diào)顯示,30歲以上群體60%“反華”,年輕人卻熱衷留學中國。
此外內(nèi)蒙古大學蒙古族學生比外蒙多3倍。更諷刺的是,外蒙因廢棄傳統(tǒng)文字,反罵保留蒙文的內(nèi)蒙為“文化叛徒”。
不過相比較這三個,或多或少都依賴中國,有一個國家卻是被戲謔“西化的最徹底”。
新加坡!
盡管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多數(shù)的國家,但卻走上了全面西化的道路。
此外新加坡建國后,打壓中華文化,推崇西方文化。而英語被定為官方語言,西方文化成為主導。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新加坡,西方白人成為地位最高的族群,而華人的地位卻最低,甚至不如印度人。
李光耀領(lǐng)導的新加坡政府為了生存和發(fā)展,采取了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除了將英語列為第一語言外,還在上世紀80年代開展了“廢除漢字”運動,關(guān)閉了新加坡唯一的漢語大學,南洋大學。
可以說,雙語政策催生亞洲金融中心,但年輕華人把“月餅”叫“mooncake”,祠堂祭祖改用英語祝禱。政府保留春節(jié)假期,卻淡化“團圓”內(nèi)涵,推廣“新加坡美食節(jié)”取代中秋。
當有人痛罵李光耀“忘祖”時,新加坡人均GDP確實不少,只得說用文化妥協(xié)換來的,是新加坡作為彈丸之地的生存權(quán)。
新加坡的去中國化決策源于其建國初期的困境。當時的新加坡面臨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自然資源等問題,失業(yè)率高達12%。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需要西方國家的幫助和支持。
同樣地,新加坡的西化雖然帶來了經(jīng)濟發(fā)展,成為亞洲發(fā)達國家之一和國際金融中心,但也導致國內(nèi)大量華裔群體產(chǎn)生了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問題。
去中國化后,新加坡華裔的身份認同出現(xiàn)混亂。尤其是華裔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交融,使新加坡成為一個極度畸形的社會。華人不像華人,西方人又不像西方人,處境尷尬。
類似的身份困惑也在其他去中國化國家出現(xiàn)。韓國雖然成功實現(xiàn)了西化,但近年來也開始反思是否過度割裂了自己的文化根基。
由此可見,這些國家去中國化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核心都是基于國家利益和生存發(fā)展的考量。
只是,誰又能想到如今中國在世界的強大,卻是讓漢語成為世界學子的“必修課”?
參考資料:
新加坡的選擇:現(xiàn)代民主的西方模式,還是傳統(tǒng)儒家的東亞模式——澎湃新聞
蒙古要改用拉丁文字——鳳凰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