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句話:“中國如果沒有毛澤東,就可能不會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沒有周恩來,就會燒成灰燼?!?/p>
這是作為對手的尼克松對周總理的評價,也能看出來尼克松對周總理的評價非常之高。
那么如果沒有周總理,我國革命能否走向勝利?尼克松說的到底對不對呢?
怒拍桌子
周總理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期間有兩次“拍桌子”,而這兩次“拍桌子”對中國革命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兩次“拍桌子”,我國的革命還不知是何走向。
第一次“拍桌子”是1927年,那一年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先后發(fā)動了四一二事變和七一五事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就此落下帷幕。
自此之后,我黨也走上了武裝革命的道路,中央著手指定湘鄂粵贛四省的秋收起義計劃,同時我黨控制的正規(guī)軍也準備進行南昌起義。
然而共產國際在接到我黨臨時中央關于南昌起義的報告后,卻并未給出明確的答復,而是表示:“如果有成功把握,可舉行暴動,如毫無勝利的機會,則不可進行南昌暴動”。
7月26日,當時的中央領導人李維漢、張國燾、瞿秋白以及共產國際代表在武漢舉行會議,對共產國際回復展開討論。
大家一致認為,還是應該起義的,于是張被派往前敵委員會,目的是“堅決前敵之發(fā)動”。
但是張卻認為,此時國民黨軍閥張發(fā)奎已經(jīng)出現(xiàn)別的的傾向,所以對南昌起義保留意見。
27日,張抵達九江,立刻召集夏曦、惲代英等人開會,要重新討論南昌起義的問題,但是卻遭到與會者強烈反對。
因為南昌起義是中央已經(jīng)決定的事情,還有什么好討論的?
但是張還是不愿意同意起義,在之后的幾天一直拿共產國際的帽子說事,并且提出了兩個主張。
首先,起義需要有成功的把握才能開始,否則不能動。其次,起義需要先征求張發(fā)奎的意見,如果他不配合,那就是沒有成功的把握,還是不能動。
張的這一意見,立刻遭到了周總理、李立三等人的反對,他們一致認為起義不可以拖延,更不能停止。
而且起義本身就應該由我黨來領導,而不是過度的依賴張發(fā)奎!
爭論一度持續(xù)了幾個小時,此時起義已是迫在眉睫,可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但是張仍然還在一再拖延。
在激烈的爭論中,周總理一度以辭職相抗衡。
他重重的拍響了桌子,然后怒聲道:“國際代表及中央給我的任務是來主持這個行動!現(xiàn)在給你的命令又是如此,那么我就不能負責了,我要立刻回漢口向中央報告!”
張沒想到一向溫和的周總理竟然發(fā)了這么大的火,一時間呆住了,最后只能氣哼哼的要求投票,結果自然是周總理占了上風,張也只能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
后來周總理回憶稱,當時的情況確實很激烈,馬上就要行動了,可能就剩幾個小時了,結果卻遭到了反對,氣的他拍了桌子。
8月1日凌晨,在周總理、賀龍、葉挺、朱老總等人的領導下,南昌起義正式開始。四個小時的激烈戰(zhàn)斗后,我軍控制了整個南昌城。
而八一南昌起義,也正式吹響了我黨武裝革命的號角。
對李德拍桌子
正如張所想的那樣,周總理確實是一貫溫和的,當他也要到拍桌子的地步,那一定就是情況已經(jīng)到了最為危急的時刻。
比如長征期間,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蘇區(qū)已經(jīng)失去了固守的必要,長征已經(jīng)成為了必然。
然而在長征的初期,博古和李德等人采取了“大搬家”式的戰(zhàn)略轉移。
他們要求將很多笨重但是沒必要的設備和機器也帶上,而且因為軍事上的錯誤指揮,導致我軍人數(shù)從出發(fā)時的8.6萬人,驟降到了三萬多人。
這種情況加劇了部隊基層戰(zhàn)士對中央決策的不滿情緒,1934年12月15日,紅一軍團攻占了黎平縣城。
18日,黎平會議正式開始,會議主要討論的內容就是后續(xù)紅軍的行動方針,會上博古堅持去湘西和紅二、紅六軍官團會和,創(chuàng)建新的革命根據(jù)地。
但是他卻全然不顧國軍已經(jīng)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兵力還是紅軍的五倍以上的現(xiàn)狀。
李德雖未參會,但是意見和博古相同,也堅持由黎平縣北上湘西和其他紅軍部隊會和,而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客觀的分析了敵我形勢。
他主張繼續(xù)向貴州西北進軍,并且在川黔建立根據(jù)地,他的這一主張是基于客觀現(xiàn)實出發(fā)的,所以也得到了大多數(shù)與會者的贊同。
最終黎平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zhàn)略方針之決定》,方向得以確定。未參會的李德在得到消息后大發(fā)雷霆,因此和周總理大吵一架。
當時兩人用英語對話,吵得非常厲害,李德和張一樣,面對這樣的周總理,不免產生了一種恍惚的感覺。
因為以往的周總理總是鎮(zhèn)定自若,非常優(yōu)雅的,但是這一次卻很是“激動”,他對著李德狠狠的拍了桌子,桌子上的馬燈都因為劇烈的晃動而熄滅了。
周總理對著李德怒吼道:“你這是在把革命逼向絕路!”
后來周總理回憶,李德輸?shù)袅诉@次爭論,也因此生了好多天的悶氣,他和周總理的關系也愈發(fā)疏遠。
毛主席卻對這次“拍桌子”印象深刻,1956年八大會議前夕的七屆七中全會上,毛主席還說:“總理那次拍了桌子,一下子就把局面扭轉過來了,也是老實人不發(fā)火的緣故吧!”
黎平會議的意義相當重大,它促使“新三人團”的建立,最終為紅軍擺脫危機奠定了基礎。
在那個毛主席在黨內的地位尚且不顯的時候,周總理是黨中央的關鍵角色,他的地位一度是高于毛主席的。
而在那些最關鍵的時刻,又是周總理挺身而出保護了毛主席,最終才讓毛主席得以站在舞臺中心,也得以讓中國革命的火焰不曾熄滅。
而在八一南昌起義之前,如果不是周總理的“拍桌子”,或許這熊熊的革命之火根本就不會燃起。
當然,即便是南昌起義沒有爆發(fā),毛主席也一定會領導秋收起義,但是失去了南昌起義的掩護,秋收起義又能取得何種成果?又將面臨何種挑戰(zhàn)?國民黨對其態(tài)度又會如何?
那也是一個未知數(shù),好在歷史沒有如果,中國革命終究還是勝利了!而尼克松的回答說明了這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