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距離九三閱兵還有不到一周,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北京,90多個國家確認派代表參會,這個規(guī)模前所未有。
然而就在各國積極響應的同時,日本卻在背后搞起了小動作,通過外交渠道勸阻各國"別去參加",理由是活動"反日色彩濃重"。
普京為何鐵心要來?日本又為什么如此恐慌?
編輯:CY
普京這次來華要待4天,90多國排隊圍觀,日本急得跳腳
這場圍繞九三閱兵的國際博弈,信息量確實太足了。先說說普京訪華這件事,俄方早就放出消息,這次訪問要待整整四天,從8月31日上合峰會一直到9月3日閱兵結束。
四天時間在外交禮儀中算是相當長的安排,通常國事訪問也就兩到三天,普京這次明顯是有備而來,議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有意思的是,俄方對這次訪華的重視程度堪稱"史無前例"。
俄總統(tǒng)助理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造勢,說中俄關系"處于歷史最高水平",還強調兩國合作對維護國際穩(wěn)定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外交客套,而是給這次行程定了戰(zhàn)略調子。
更讓人注目的是參會國家的規(guī)模,光確認要來現場的就有90多個國家,這個數字比十年前70周年紀念時高出不少。東南亞這邊,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都確認高規(guī)格出席。
數據不會說謊,這些國家對華貿易增長都很亮眼:印尼鎳礦出口增長45%,馬來西亞芯片增長39%,越南手機增長28%。
歐洲那邊,塞爾維亞總統(tǒng)武契奇、斯洛伐克總理菲佐也都確認要來,這在當前的歐洲政治環(huán)境下可不是容易的決定。這些數字和名單擺在一起,日本那邊顯然坐不住了。
看著這么多國家排隊要來北京,東京方面的焦慮情緒幾乎是肉眼可見的。
日本為啥這么怕中國搞紀念?背后心虛什么
說起日本的小動作,這套路其實并不新鮮。早在8月15日,也就是日本投降日當天,石破茂就帶著一眾政客去靖國神社上香,這個時間節(jié)點選得可真夠"巧合"的。
一邊是供奉戰(zhàn)犯,一邊是勸阻各國別來參加反法西斯紀念活動,這邏輯確實讓人看不懂。按照日本政府的說法,中國的紀念活動"過度聚焦歷史",還帶有"濃厚反日色彩"。
這話說得可真有意思,紀念反法西斯勝利怎么就成了"過度聚焦"?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日本一邊指責別人"聚焦歷史",一邊自己卻年年去拜靖國神社,這不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從心理層面分析,日本這種反應其實很好理解。當年作為侵略者和戰(zhàn)敗國,看到受害方搞紀念活動,心理壓力自然巨大。
特別是現在日本正面臨多重困境:關稅戰(zhàn)壓力、國內政治危機、經濟規(guī)劃失效,石破茂政府可謂是內外交困。
在這種情況下,看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90多個國家愿意來參加紀念活動,日本的危機感自然爆棚。
對比一下德國的做法就更明顯了,人家對歷史問題從來不回避,該道歉道歉,該反思反思,結果換來的是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而日本呢,到現在還在糾結要不要承認歷史,這種鴕鳥心態(tài)注定了它在國際社會的信譽只會越來越低。所以日本現在的做法,與其說是外交策略,不如說是心理投射:越是心虛,越要大聲嚷嚷。
歐洲態(tài)度微妙了:經濟靠中國,政治看美國臉色
說到國際態(tài)度,歐洲這邊的表現最值得玩味。坊間傳言說歐洲駐華大使們在考慮"集體不出席",理由是要"抗議俄羅斯"。
這操作看著熱鬧,但仔細想想,把禮節(jié)場合當施壓工具,把中國當中間人,想用"不來"換"施壓",這邏輯多少有點天真。問題是,歐洲從來就不是"一個聲音"。
聽說有些中東歐和巴爾干國家的領導人還是會來,這說明所謂的"集體行動"根本擰不成一股繩。更實際的情況是,歐洲的產業(yè)利益和中國市場綁得太緊了。
就拿貿易數據來說,中歐貿易額去年突破8000億美元,歐洲對華出口的汽車、機械、化工產品都是支柱產業(yè)。
在這種情況下,象征性的"不來"很難讓俄羅斯在局勢上讓步,反倒可能傷了彼此溝通的正經渠道。說白了,各國對待這次九三閱兵的態(tài)度,核心還是在算利益賬。
那些貿易往來密切、經濟依存度高的國家,自然不愿意為了一個象征性動作得罪北京。而那些經濟聯系相對較弱的,可能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這就是國際關系的現實:大家都在講原則,但真到決策時刻,利益計算往往比道德宣言更管用。從這個角度看,日本想通過外交勸阻改變各國立場,基本上是在挑戰(zhàn)經濟規(guī)律。
你能說服一個國家放棄數百億美元的貿易合作來配合你的政治表態(tài)嗎?答案顯而易見。
表面爭的是來不來參會,實際爭的是誰說了算
把目光拉遠一點看,這場圍繞九三閱兵的博弈,爭的根本不是誰來誰不來的面子問題。真正的較量在于話語權:誰有資格定義歷史,誰能主導國際敘事。
日本之所以這么賣力地勸阻,本質上是擔心一旦國際社會在反法西斯紀念的場合集體"回頭看歷史",它在亞洲的話語空間就會被進一步擠壓。這不是外交辭令的較量,而是關于"如何講故事"的爭奪戰(zhàn)。
誰來了,站在哪兒,鏡頭掃到誰,這些看似細節(jié)的東西,實際上都在為國際政治的"字幕"寫腳本。從更深層的角度分析,歷史記憶正在成為現代外交的重要工具。
紀念活動不再只是簡單的緬懷過去,而是在為當前的國際關系"設定基調"。中國通過舉辦這樣的活動,實際上是在向世界宣示:維護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責任和決心。
而各國的參與態(tài)度,也在無形中表明他們對這一秩序的認同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普京的堅定出席,不僅是對中俄關系的再次確認,更是對當前國際秩序的一種表態(tài)。
相反,日本的拼命阻撓,暴露的是它對這一秩序的深層焦慮和抵觸情緒??梢灶A見,今后類似的歷史紀念活動會越來越"政治化",各國都會把它當成展示立場、爭取支持的重要平臺。
誰能夠在這種場合獲得更多支持,誰就在國際話語權的競爭中占據主動。這場較量的最終結果,將直接影響未來亞太地區(qū)乃至全球的權力格局。
結語
從這場圍繞九三閱兵的較量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外交口水戰(zhàn),更是國際權力格局重新洗牌的一個縮影。
可以預見,今后類似的歷史紀念活動會越來越"政治化"。各國對歷史的不同態(tài)度,將直接影響他們在新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話語權。
歷史的賬本從來不會因為某些人的回避而合上。你覺得日本這招能成功嗎?歡迎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