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1989年深秋的萊比錫,圣尼古拉教堂的晚鐘玩起了“跨界”——以前是喊大家來做禮拜,那天卻成了“和平革命蹦迪曲”的前奏。成千上萬的德國人舉著蠟燭出門,活像提著小燈籠趕廟會,浩浩蕩蕩匯成一條光河。他們不喊“打倒誰”,就慢悠悠念叨“我們是人民”,這陣仗比廣場舞大媽集合還整齊,卻悄悄把冷戰(zhàn)最硬的“水泥疙瘩”給焐化了。
誰也沒料到東德政權(quán)垮得這么快,跟夏天的冰淇淋似的,說化就化。先是五月地方選舉搞小動作,老百姓不買賬;接著匈牙利偷偷開了邊境,東德人跟趕春運似的,繞到奧地利往西邊跑。萊比錫的周一示威更離譜,九月才幾千人,十月就飆到七萬人,當(dāng)局居然沒按老規(guī)矩派兵鎮(zhèn)壓——估計是看著烏泱泱的人群,也犯了“選擇困難癥”。直到有人喊出“我們是同一個民族”,大家才突然反應(yīng)過來:“哎?統(tǒng)一這事兒,好像也不是不能聊?”
真正的“名場面”發(fā)生在11月9日,堪稱“歷史級烏龍事件”。東柏林的官員沙博夫斯基開新聞發(fā)布會,愣是把新規(guī)定理解錯了,張口就說“所有邊境現(xiàn)在就開放”。消息傳得比Wi-Fi還快,東柏林人跟聽到商場打折似的,全往柏林墻沖。邊防士兵看著黑壓壓的人群,手里的槍都不知道往哪兒放,最后干脆抬了欄桿——沒有槍聲,只有抱在一起哭的人,還有開香檳的“砰砰”聲,二十八年的墻,一夜之間被“人民的熱情”沖垮了。
接下來的十三個月,簡直是“大國版討價還價”。西德總理科爾掏出“十點計劃”,東德這邊說要搞“條約共同體”,美英法蘇四個“老大哥”也各有小算盤。蘇聯(lián)一開始把頭搖得像撥浪鼓,說啥也不同意統(tǒng)一,結(jié)果德國拍著胸脯保證“不挪邊界、不搞核武器,還給你錢花”,戈爾巴喬夫在高加索別墅想了想,終于點頭了——畢竟誰也架不住“又給錢又聽話”的誘惑。后來的“二加四談判”掃清了障礙,1990年7月1日貨幣一換,東德馬克居然能兌西德馬克,跟用優(yōu)惠券換正品似的,東德人都樂壞了。
1990年10月3日零點,柏林帝國大廈前升起了一面超大黑紅金國旗,足足六十平方米,比床單還大。沒有盛大的閱兵,也沒有慶功宴,就靠教堂鐘聲在全德國“巡回播放”。這次統(tǒng)一跟1871年的“加冕秀”、1938年的“武力進(jìn)軍”都不一樣,是老百姓自下而上“投票投出來的”,活脫脫一篇“和平版勵志故事”。
不過統(tǒng)一后也沒那么順,跟倆室友合租似的,總有磨合問題。東德的企業(yè)遇上新規(guī)則,倒得比雨點還快;西德納稅人天天吐槽“要給東邊掏錢”,“墻在心里沒拆完”的抱怨,聽了整整一代人。但不管怎么說,冷戰(zhàn)把歐洲撕開的口子總算補上了,德國人在二十世紀(jì)末,總算自己說了算。后來推土機鏟掉最后一段柏林墻時,大家才真正明白:再厚的墻,也擋不住人想往自由里跑的勁頭——畢竟誰不想過好日子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