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跟最近3屆世界杯半決賽和決賽的進球數(shù)對比,我發(fā)現(xiàn)了一位超強的球員,真是越分析越強,名不虛傳。
眾所周知,世界杯是足球比賽最重要的一項重大賽事,匯聚了全球最強的參賽球隊,所有高水平球員都對世界杯冠軍夢寐以求。
這樣重要的賽事,進行到淘汰賽階段大家都會非常謹慎,也會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領,每一輪想過關都絕非易事,想進球更是異常艱難。
而到了半決賽和決賽,對陣雙方通常都是傳統(tǒng)強隊,想攻破對方的球門更是難上加難。
不過有一位球員,他在重大賽事的關鍵場次和關鍵時刻,總是能進球。
我們先來看最近3屆世界杯半決賽和決賽階段的比分和進球數(shù)——
2014年世界杯半決賽巴西1-7大比分負于德國;阿根廷0-0戰(zhàn)平荷蘭,點球4-2淘汰荷蘭
決賽德國1-0勝阿根廷,雙方戰(zhàn)至加時賽才決出勝負。
2018年世界杯半決賽法國1-0勝比利時;克羅地亞2-1勝英格蘭;
決賽法國4-2勝克羅地亞。
2022年世界杯半決賽:阿根廷3-0勝克羅地亞;法國2-0勝摩洛哥
決賽:阿根廷2-2法國,加時賽1-1,阿根廷點球4-2勝。
統(tǒng)計一下,這三屆世界杯半決賽和決賽(不含點球大戰(zhàn))總進球數(shù)分別是:9、10、11
作為對比,我們統(tǒng)計94、98和02三屆世界杯半決賽總進球數(shù)分別是4、8、4
對比之下,非常明顯,最近三屆世界杯半決賽的總進球數(shù)比90年代和世紀之交那三屆世界杯的半決賽的總進球數(shù)大幅增長。
關于這一點變化,跟規(guī)則的變化有關,最重要的是出臺了保護進攻球員的規(guī)則,當年很多動作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允許,可以出紅牌。對于這一點有一場比賽具有經(jīng)典的參考意義,那就是1998年世界杯半決賽荷蘭對巴西的比賽,那場比賽荷蘭球員重點盯防羅納爾多,起碼有5次背后鏟球的動作放到現(xiàn)在將吃到紅牌。
但是在那場比賽,連黃牌都沒吃到,有些只是給了口頭警告,有些連口頭警告都沒有。
那個年代,球員的生涯長度以及健康程度,尤其是頂尖球員的健康程度,跟現(xiàn)在這個時代相去甚遠,當年的巨星們很多都因為傷病影響巔峰期并不長。
或許正是如此,卡納瓦羅才說出那句夸張的話——羅納爾多在這個年代可以進1500球!
卡納瓦羅這句話,連大羅球迷都感到非??鋸埡腕@訝,1500這個數(shù)字確實非??鋸?。
但是今天仔細分析大羅的世界杯進球后發(fā)現(xiàn),卡納瓦羅說的或許是有依據(jù)的:一是這個時代對進攻球員保護有加成,進球相對容易;二是在那個沒有保護進攻球員的時代,大羅的發(fā)揮已經(jīng)非常炸裂,讓對手根本無法防守,進球數(shù)也非??捎^;三是大羅得到進攻保護,受到的傷害會更小,職業(yè)生涯會更健康,巔峰期也會更長。
就拿剛才提到的98世界杯半決賽對荷蘭的比賽來說,對手整場比賽都對他嚴防死守,經(jīng)常用犯規(guī)來阻止他,甚至有禁區(qū)內背后鏟球破壞他的單刀也沒被判點球的操作。即便是這樣,羅納爾多還是抓住一次機會打穿門神范德薩的大小龍門取得進球。
2002年世界杯,多次大傷歸來,羅納爾多不顧醫(yī)生警告,冒著后半生要坐輪椅的風險繼續(xù)踢球,在半決賽和決賽包攬了對陣雙方的全部3粒進球!
縱觀大羅參加的幾屆世界杯,他在淘汰賽階段打進8球,為歷史之最,這足以說明他在越關鍵,越困難的比賽越能發(fā)揮,這就是實力超強球員無解的最真實體現(xiàn)。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處于那個進攻球員沒有得到足夠保護,進球數(shù)很少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他可以打進那么多進球,并且在02世界杯半決賽和決賽包攬對陣雙方的所有進球,足以證明其把握機會能力超強。
在大羅那個年代,前鋒的身價是最高的,因為好的前鋒可以摧城拔寨,那個時代進球數(shù)普遍不多,把握住一個機會就有很大希望幫助球隊贏球。
而在后來進球數(shù)虛高的時代,不少夸張的紀錄都出來了,像萊萬的9分鐘5球,實在是難以想象。
不同時代的進球數(shù)多少,不能用于判斷和對比兩位球員的強弱。
對于卡納瓦羅說羅納爾多在這個年代可以打進1500球的說法,雖然有些夸張,但也并非全無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