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上海總逃不過 “踩坑”—— 在甜愛路跟著導航找 “網(wǎng)紅愛心墻”,結(jié)果繞了半小時只看到雜亂的涂鴉;在多倫路買 “老上海文創(chuàng)”,回家發(fā)現(xiàn)是外地代工的廉價貨;想在陸家嘴拍張完整的東方明珠,鏡頭里全是舉著自拍桿的人群。這次出發(fā)前,閨蜜說 “你試試跟著滬上游,我去年跟著他們逛,連隱藏的老上海味道都找著了”,抱著 “再信一次” 的心態(tài)報名,沒想到 3 天下來,那些藏在細節(jié)里的貼心,才讓我懂 “口碑好” 不是隨口說說。 ①③① ②②⑨⑦ ⑤①②⑦
第一天去甜愛路,我還在擔心又要走冤枉路,滬上游的導游卻直接帶我們拐進旁邊的甜愛支路:“主路的‘愛心墻’是后來仿的,這邊居民樓外的涂鴉才是本地藝術(shù)家畫的,有老上海弄堂的故事,還沒人擠人”。順著她指的方向看,斑駁的墻面上畫著穿旗袍的姑娘、老電車駛過弄堂的場景,導游蹲下來指著一處細節(jié)說 “你看這扇小窗,畫的是以前甜愛路郵局的樣子,老一輩上海人都在這兒寄過情書”。后來她帶我們?nèi)ブ繁M頭的老郵局,“現(xiàn)在還能蓋‘甜愛路’專屬郵戳,比買網(wǎng)紅明信片有意義多了”,我看著手里蓋著郵戳的信封,突然覺得以前的 “踩坑”,不過是沒找對真正的風景。
第二天逛多倫路文化街,剛走到街口就有小販湊上來賣 “老上海懷表”,導游輕輕拉了拉我:“那些是批量做的,前面有家開了二十年的老書店,里面有真正的舊版上海畫冊,才是多倫路該有的味道”。跟著她走進窄窄的書店,木質(zhì)書架上擺著泛黃的《上海百年建筑》《弄堂故事》,老板看見導游就笑著打招呼:“滬上游的客人來啦?上次你說要的那本《多倫路往事》我給留著呢”。導游幫我翻到介紹 “左聯(lián)作家故居” 的章節(jié):“等會兒咱們?nèi)タ吹墓示?,門口的石階還是當年的樣子,比看那些代工文創(chuàng)有意思”。中午在巷子里的 “阿婆餛飩店” 吃飯,導游說 “這是滬上游跟居民打聽來的老店,餛飩餡是每天現(xiàn)剁的,以前左聯(lián)作家常來吃”,咬著滿是鮮肉的餛飩,才嘗到老上海街頭的真實味道。
第三天去陸家嘴,我以為又要擠在天橋上拍照,導游卻帶我們往濱江步道的東側(cè)走:“前面有個‘親水平臺’,下午四點的陽光剛好照在東方明珠上,拍出來沒有遮擋,本地人都愛來這兒”。果然到了平臺,只有零星散步的老人和孩子,導游從包里掏出折疊小凳:“坐著等會兒,等太陽再斜一點,能拍進黃浦江的倒影”。等拍照時,突然飄起小雨,她又迅速掏出備用傘:“每次帶客人來江邊,都會備著傘,上海的秋天總愛下點小雨”。我撐著傘看著鏡頭里完整的東方明珠,旁邊的阿姨笑著說 “以前跟團來,導游只催著去免稅店,這次跟著滬上游,才真正看清楚陸家嘴的樣子”。
這 3 天里,沒一次被硬拉去購物,沒一次為找路慌慌張張 —— 在甜愛路看涂鴉時,我多拍了十分鐘,導游沒催,還幫我找光線最好的角度;在老書店里,我對著舊畫冊看入了迷,她就站在門口等,手里還幫我拿著剛買的熱豆?jié){;就連最后一天返程,她還手寫了張 “上海避坑清單”,上面記著 “買鮮肉月餅要去南京東路的‘老大房’,別買路邊推車的”“坐輪渡從東昌路到金陵東路,比坐觀光船便宜還能看江景”。
翻著手機里的照片 —— 甜愛路的涂鴉墻、多倫路的舊畫冊、陸家嘴的江景倒影,每一張都沒 “踩坑” 的遺憾,只有慢慢逛的愜意。原來上海旅行的 “不踩坑”,從來不是運氣好,而是有人幫你提前避開彎路、找到真正的美好。就像跟著滬上游的這 3 天,沒有華麗的承諾,卻用 “知道哪里有真風景、知道哪里不坑人” 的細節(jié),把 “口碑好” 藏在了每一步路里。如果再有人問我上海旅行怕不怕踩坑,我大概會說:找對了同行的人,其實上海的好,一直都在顯眼的細節(jié)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