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
《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云:"所有功德,悉皆回向。"唐代長安青龍寺內(nèi),一場改變無數(shù)修行者命運(yùn)的對話正在進(jìn)行。
"師父,弟子每日誦經(jīng)禮佛,也知回向功德,為何修行多年仍感覺如在原地踏步?"年輕的慧明合掌懇求。不空三藏大師慈悲地看著眼前這位虔誠的弟子,深知他代表了無數(shù)修行人的困惑。
寺院鐘聲悠揚(yáng),夕陽西下,金光灑向大雄寶殿。不空大師緩緩開口:"慧明,你可知回向之法有三種境界?境界不同,所得果報天差地別。有人回向一生,僅得人天小果;有人回向十年,便證菩提大道;更有人一念回向,直達(dá)涅槃彼岸。"
青龍寺的晚課剛剛結(jié)束,梵音繚繞在古樸的殿宇間。不空三藏大師端坐在法座上,面前圍繞著十幾位來自各地的求法僧人。他們有的是從五臺山遠(yuǎn)道而來的老修行,有的是剛剛剃度的年輕沙彌,但都懷著同樣虔誠的求法之心。
慧明法師是其中最為勤奮的一位。他每日晨鐘暮鼓,從不間斷功課,誦經(jīng)禮佛更是一絲不茍。可是多年來,他總感覺修行上似乎缺少了什么,進(jìn)步緩慢,心中時常生起煩惱。
"師父,弟子不明白。"慧明起身恭敬地說道,"弟子見到許多同修,有的人修行時間比我短,但境界卻似乎比我高。有的人功課做得不如我勤奮,但法喜充滿。弟子反省自身,是否在回向上有所不足?"
不空大師慈悲地看著慧明,這位來自密教的高僧有著深邃的智慧和豐富的修行經(jīng)驗。他在印度留學(xué)多年,得到了龍智阿阇梨的真?zhèn)?,對于佛法的理解有著?dú)到的見解。
"慧明,你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的覺察力在提升。"不空大師點了點頭,"回向確實是修行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但很多人對回向的理解過于淺顯。"
旁邊的智嚴(yán)法師忍不住插話:"師父,弟子每日誦經(jīng)后都會回向,回向文也背得滾瓜爛熟,為什么師父說理解淺顯呢?"
不空大師微微一笑:"智嚴(yán),你背誦的回向文是什么?"
"弟子平日多誦'愿以此功德,莊嚴(yán)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jì)三途苦。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智嚴(yán)恭敬地回答。
"這確實是很好的回向文。"不空大師點頭,"但我問你,當(dāng)你念誦這些話時,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智嚴(yán)愣了一下,仔細(xì)回想自己平日回向時的心境:"弟子...弟子有時想著希望自己能夠往生凈土,有時想著希望家人平安健康,有時想著希望自己修行能夠進(jìn)步..."
"你的回答很真實。"不空大師贊許地說,"實際上,大部分修行人在回向時,心中想的都是這些。這并沒有錯,但這只是回向的第一個層次。"
聽到這話,在場的所有人都來了精神。原來回向還有不同的層次!
從峨眉山來的圓覺法師問道:"師父,您剛才說回向有三種境界,能否為我們詳細(xì)開示?"
不空大師環(huán)視一周,看到每個人眼中都閃爍著求知的光芒:"既然你們都想了解,我就為你們說說這回向的三種境界。但在說之前,我先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認(rèn)為回向的本質(zhì)是什么?"
這個問題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慧明首先開口:"弟子認(rèn)為,回向就是將自己修行的功德分享給別人。"
"弟子認(rèn)為回向是一種發(fā)愿,希望功德能夠成就某種愿望。"智嚴(yán)補(bǔ)充道。
年輕的慧覺沙彌怯怯地說:"師父,弟子覺得回向就像是把好東西給別人,讓大家都能得到好處。"
不空大師聽了眾人的回答,慈悲地笑了笑:"你們說得都有道理,但還不夠深入?;叵虻谋举|(zhì),實際上關(guān)系到我們對修行的根本認(rèn)知,關(guān)系到我們的發(fā)心和智慧的高低。"
"師父,請您開示。"所有人齊聲懇請。
"好,既然你們有如此求法的誠心,我就為你們詳細(xì)說說。"不空大師整理了一下袈裟,神情變得莊嚴(yán)起來,"但是在講解這三種境界之前,我要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
聽到要講故事,大家都更加專注了。不空大師的故事總是富含深意,能夠讓人在輕松的氛圍中領(lǐng)悟深奧的道理。
"在很久以前,印度有三位修行人,他們都很精進(jìn),每日都會做同樣的功課:誦經(jīng)、禮佛、持咒。功課結(jié)束后,他們也都會回向。但是三個人的回向方式完全不同,最終的結(jié)果也大相徑庭。"
不空大師頓了頓,看到所有人都在認(rèn)真聆聽,繼續(xù)說道:"第一位修行人每次回向時都會說:'愿我所修功德,能夠讓我來世富貴,身體健康,家庭美滿,諸事順?biāo)臁?他的回向很真誠,心愿也很樸實。"
慧覺沙彌忍不住說道:"師父,這樣回向有什么不好嗎?這不是很正常的想法嗎?"
"沒有不好,只是境界有限。"不空大師解釋道,"這位修行人確實如愿了,他來世投生在富貴人家,一生順?biāo)?。但是富貴享盡后,由于沒有繼續(xù)修行,又墮入輪回之中。"
大家聽了都有些感慨。原來即使愿望成真,如果境界不高,最終還是擺脫不了輪回的痛苦。
"第二位修行人的回向就不同了。"不空大師繼續(xù)說道,"他每次回向時都會說:'愿我所修功德,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愿以此功德,成就菩提道,普度一切眾生。'"
智嚴(yán)法師點頭道:"這位修行人的發(fā)心就比較大了,不僅想著自己,還想著眾生。"
"正是如此。"不空大師贊許地點頭,"這位修行人由于發(fā)心廣大,不僅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功德,而且在修行路上進(jìn)展神速。他很快就證得了菩薩果位,能夠在六道中自在地度化眾生。"
聽到這里,圓覺法師問道:"師父,那第三位修行人呢?他是如何回向的?"
不空大師的眼中閃過一絲深邃的光芒:"第三位修行人的回向更加特別。他每次功課后,并不急著念回向文,而是先靜坐片刻,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
"觀照什么呢?"慧明好奇地問。
"觀照功德的本質(zhì),觀照眾生的本質(zhì),觀照回向這個行為的本質(zhì)。"不空大師緩緩說道,"當(dāng)他深入觀照后發(fā)現(xiàn),原來功德無自性,眾生無自性,能回向的我也無自性。在這種深刻的覺悟中,他進(jìn)行回向。"
這段話讓所有人都感到有些困惑。什么叫"無自性"?這樣的回向又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看到大家困惑的表情,不空大師解釋道:"這第三位修行人通過這種回向方式,很快就證得了阿羅漢果,最終達(dá)到了涅槃的境界,徹底超越了生死輪回。"
"師父,這三個故事說明了什么?"慧明恭敬地問道。
"這三個故事說明了回向的三種不同境界。"不空大師的聲音變得莊嚴(yán)起來,"第一種境界,我們可以稱之為'有相回向';第二種境界,可以稱為'菩提回向';第三種境界,則是'無相回向'。"
聽到這三個名詞,所有人都來了精神??磥韼煾讣磳⒔沂净叵蚍ㄩT的核心奧秘了。
"這三種回向方式,代表了修行人三種不同的智慧層次和境界高低。"不空大師繼續(xù)開示,"境界不同,所得的果報自然也大不相同。"
智嚴(yán)法師迫不及待地問:"師父,能否為我們詳細(xì)解釋這三種境界的具體差別?"
就在不空大師準(zhǔn)備詳細(xì)開示的時候,外面忽然傳來了鐘聲。原來已經(jīng)到了晚課時間,寺院中的僧人們開始聚集到大殿中準(zhǔn)備晚課。
不空大師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已經(jīng)完全黑了下來。他慈悲地看著眼前這些求法心切的弟子們,心中有些不忍。
"時間不早了,今晚就先到這里。"不空大師站起身來,"明日晚課后,我再為你們詳細(xì)解釋這三種回向境界的差別和修法。"
聽到師父要留到明天才講,大家都顯得有些失望。慧明忍不住說道:"師父,弟子等了這么久才聽到如此殊勝的法門,能否今晚就為我們開示完畢?"
不空大師笑著搖了搖頭:"慧明,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三種回向境界涉及的內(nèi)容很深,需要細(xì)細(xì)體會。今晚你們可以先思考一下,自己平日的回向?qū)儆谀姆N境界,明天聽了詳細(xì)開示后,會有更深的體悟。"
雖然有些不甘心,但師父的話確實有道理。大家只能懷著期待的心情,準(zhǔn)備參加晚課。
就在眾人準(zhǔn)備起身離開時,一直在角落里靜靜聆聽的老僧慧遠(yuǎn)忽然開口了:"師父,弟子有個疑問。"
大家都回過頭看向慧遠(yuǎn)。這位老僧平日話語不多,但每次開口都很有份量。
"慧遠(yuǎn),你說。"不空大師也很重視這位老弟子的問題。
"師父,弟子修行四十余年,回向也做了四十余年。聽了師父今晚的開示,弟子才知道原來回向還有如此深奧的學(xué)問。弟子想問,如果一個人一直用錯誤的方式回向,是否意味著四十年的修行都白費(fèi)了?"
慧遠(yuǎn)的這個問題讓所有人都沉默了。確實,如果回向的方式不對,那么多年的功德是不是就浪費(fèi)了呢?
不空大師慈悲地看著慧遠(yuǎn),緩緩說道:"慧遠(yuǎn),你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的智慧在增長。但是你不必?fù)?dān)心,任何真誠的修行都不會白費(fèi),任何真心的回向都有功德。只是境界不同,所得的果報有差別而已。"
聽到這話,慧遠(yuǎn)和其他人都松了一口氣。
"而且,"不空大師繼續(xù)說道,"明白了正確的回向方法后,你們還可以重新回向過去所修的一切功德。功德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只要以正確的方式重新回向,一樣能夠得到最大的利益。"
這番話讓所有人都很激動。原來還可以重新回向過去的功德!這樣的話,他們多年的修行不僅不會白費(fèi),還可能因為明天的開示而得到更大的提升。
就在大家準(zhǔn)備離開時,慧明忽然問道:"師父,您今晚說的三種境界,哪一種是最殊勝的?"
不空大師深邃的目光掃過每一個人:"慧明,你覺得呢?從字面上看,應(yīng)該不難判斷。但是你可知道,為什么最高境界的回向能夠直達(dá)涅槃?它與前兩種境界的根本差別在哪里?"
所有人都搖頭,他們確實無法理解這其中的奧秘。
"更重要的是,"不空大師的聲音變得神秘起來,"你們可知道,這三種回向境界對應(yīng)著修行的三個根本問題:什么是真正的功德?什么是真實的眾生?什么是究竟的回向?如果不能深刻理解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即使知道了方法,也難以真正受用。"
慧覺沙彌忍不住問道:"師父,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