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東極島》的上映,還原一段二戰(zhàn)中國沿海漁民英勇救助英國盟軍戰(zhàn)俘的壯舉!電影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原型,講述1942年香港被日軍占領淪陷之后,一艘名為“里斯本丸”號的日本貨船,滿載1800 多名英軍戰(zhàn)俘。當這一艘日本貨船行駛在浙江舟山群島附近海域,被美軍潛艇發(fā)現(xiàn),并且被美軍潛艇的魚雷擊中。附近東極島漁民們發(fā)現(xiàn)這一艘快沉沒的貨船,然后冒著生命危險,在海上救助英軍俘虜?shù)纳?/strong>
“里斯本丸”事件:東極島漁民的英勇救援
電影中的東極島漁民們,救助英軍俘虜行為是相當英勇和大公無私!雖然日軍用槍支武器進行了死亡威脅!但漁民們出于人道主義精神,不顧日軍的槍林彈雨和海浪的兇猛,自發(fā)駕著46 艘小舢板,不顧個人安危,往返于死亡海域一共65 次,救起了 384 名英軍戰(zhàn)俘。
電影中東極島漁民對英軍俘虜“落海必救”英雄壯舉,不是電影藝術虛構,更是漁民們真實生活的寫照。現(xiàn)在,本文探討什么令這些漁民流露人性善良的光輝,在危難時刻,始終堅持“落海必救”的義舉,以及背后的生存密碼、文化傳統(tǒng)和信仰力量。
舟山群島的簡稱
舟山群島,堪稱中國第一大群島,位于浙江省東部、杭州灣外的東海海域。該群島一共由 1390 個島嶼組成,海域面積達 2.08 萬平方公里。
舟山群島的戰(zhàn)略位置重要,主要體現(xiàn)在位于長江出??诤蜄|海的交匯處,海域面積廣闊,漁業(yè)資源豐富,擁有中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自古以來海洋漁業(yè)發(fā)達,一直有“東海魚倉”之美稱。
電影中提及的東極島,乃是廟子湖島,以及周邊的黃興島、青浜島、東福山等島嶼。這些群島位于舟山群島的最東端,也是位于祖國大陸的最東端、最東極,自然叫做東極島。
東極島一直遠離大陸,幾乎沒遭受現(xiàn)代的工業(yè)污染,海水清澈湛藍,空氣純凈,風景迤邐秀美,被人稱為海上“布達拉宮”和“東方第一哨”。這里也是二戰(zhàn) “里斯本丸” 號沉船事件的救援發(fā)生地,最近因電影《東極島》的熱映才廣為人知,成為游客的打卡地。
東極島漁民‘落海必救’精神的形成原因
與傳統(tǒng)農民種地不同,自古以來,東極島上的漁民遠離大陸,一直以海為田,靠海吃海,出海捕魚為生。漁民在海洋生活,以及與大海斗爭的過程中,深刻領略海洋資源的慷慨和豐富,但更是感受大海巨風巨浪的兇險!
漁民駕駛漁船在海上捕魚,經(jīng)常是甲板“三寸板外見閻王”,大海喜怒無常,忽然間大風大浪,使?jié)O民經(jīng)常遭遇生命危險。為了抵抗大海的風險,漁民出于生存本能就形成一種同舟共濟的救濟精神,核心就是“落海必救”!
在舟山群島的漁民看來,茫茫大海,兇險無比,人在海上航行,隨時都遇到生命危險!今天在海上的施救者,可能就是明天在海上需要救助的人,必須彼此幫助!
于是,漁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救海難如救火”!救人對島上的漁民來說,不是道德選擇,卻是生存必需。在茫茫大海上,每個漁民都可能成為需要被救援的人。幫別人,也就是幫自己。
東極島漁民的英勇救援事跡
根據(jù)同舟共濟的救濟精神,只要在海上聽到遇險的呼救聲,無論是誰,來自哪里,附近的漁民都會毫不猶豫地放下手頭的一切,冒著生命危險去救援。對于在海上遇難的人,東極島漁民都是不問來歷、不計報酬、無私去救,把拯救人的性命視為必須履行的責任,以及行為道德準則。
因此,東極島漁民同舟共濟的救助精神,乃是人性善良光輝的閃現(xiàn),更是舟山千年海洋文明刻在漁民骨髓里的基因。自古以來,東極島漁民都把“落海必救”的人道主義傳統(tǒng),形成不成文的規(guī)矩,當作生存智慧去信奉。
在南宋時候,浙江舟山花島漁民一共救起了六名高麗商人,這在韓國歷史史書記載。在清朝乾隆年間,蝦峙漁民救助漂流 4 個多月的日本“春日丸”號船員,促成了兩地結下了百年情誼。
在清朝光緒年間,東極海域也發(fā)生一次大規(guī)模的救援行動。一艘福建商船遇險,東極島的漁民傾巢相救,一共救起了47名船員。在近代被稱為東方泰坦尼克號—“太平輪”沉船事故,白節(jié)山漁民在一時間,一共救了十七人。
這些救濟行為,雖然并不都是在東極島,卻是屬于東極島范圍的舟山群島一帶。由于救濟傳統(tǒng),自然使包括東極島在內的舟山群島漁民,形成了見危必救、不計報酬、不問來歷的不成文“海事法則”。一切救人和救濟的費用由被救者量力承擔,如果無力支付則免于補償,這也是海洋文明的實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完美結合。
電影中漁民的人性光輝
除了落海必救的精神,東極島的漁民只要在海上遇難,都會伸出援助之手,通過抱團取暖和集體主義精神,抵抗海上風險,這些都是舟山漁民在海上形成不成文的行為規(guī)則。
在電影《東極島》中,我們看到漁民們對海上的救助行為,乃是最質樸的本能反應。
在電影中,阿赑(朱一龍飾)與阿蕩(吳磊飾)扮演的東極島漁民,發(fā)現(xiàn)落水的英軍戰(zhàn)俘紐曼。雖然從救他一刻,就看到他是“黃頭發(fā)藍眼睛”,乃是與本國人不同的相貌,不是同胞!但漁民們沒有絲毫猶豫,第一反應就是救助生命,完全大公無私,沒有考慮金錢和自身利益等復雜的因素。
當島上漁民知道更多非同胞的英軍戰(zhàn)俘,在海水中掙扎!日軍對這些無辜生命殘忍射殺的時候,以阿花(倪妮飾)為代表的東極島漁民們,吼出了:“老祖宗說了,海上有難必救”,于是冒著日軍的機關槍,毅然劃船出海。
二戰(zhàn)的里斯本號
這些漁民們不顧自身生命安危,在槍林彈雨中穿梭,舍己救人的英雄救人行為,也是東極島漁民人性光輝最璀璨的綻放。
信仰的力量:媽祖與陳財伯如何塑造漁民精神?
東極島漁民出乎于本能的“落海必救”精神,也是深深扎根在民間古老又強大的神靈信仰之中。
東極島漁民最信仰的神靈,就是媽祖,媽祖,在中國沿海漁民又叫“天后娘娘”。媽祖的原型,原本出生在莆田湄洲嶼一位叫林默娘的女性,她精通醫(yī)理、熟習水性,經(jīng)常大公無私,奮不顧身救助海上遇險船只和漁民,最終羽化升仙。
所以,媽祖的神話故事,也是一部漁民在海上“舍己救人”的故事。媽祖一生的行善和大愛的行為,主要是提倡漁民在大海上互助精神,才能抵御大??癖┑暮@撕惋L險。舟山群島一帶漁民,也喜歡把媽祖當作守護神來信奉,把她當作“善”和“勇”女神的化身。
東極島的漁民們信仰媽祖女神,不僅僅是因為它是廟里一尊慈眉善目的塑像,更能庇護自己出海打魚的安全。在漁民心中,履行救助他人的行動,乃是履行海上女神——媽祖的教會,不僅能獲得她的庇護,也是為自己積功德。
相反,如果在生活中見死不救,就是違背了媽祖女神的教誨,自然會受到道德和心靈上的譴責,失去了神靈的庇護,出海航程打魚都不順。于是,漁民對庇護神的信仰,內化為一種自發(fā)救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自覺的行動。
不成文的海上法則:集體主義與抱團取暖
此外,東海舟山群島一帶漁民們,還信奉“龍褲菩薩”陳財伯。“龍褲菩薩”陳財伯的傳說,來源于一個叫陳財伯的人,出海捕魚時候,遭遇過風浪。在風浪中,漂流到東極島的廟子湖島一帶定居。
為了庇護附近漁民的安全,居住在島上的陳財伯看到大霧彌漫、風高浪急,就上山點燃篝火,以火光點亮一切,警示過往船只的安全通航,保護船只的運行安全。
陳財伯的義舉,由此被漁民們銘記,于是在東極島和東部沿海一帶建立了財伯廟。陳財伯守望相助的精神,就這樣借助于傳說與信仰,世代相傳。漁民們在出海捕魚或者“落海必救”也是陳財伯的救助精神體現(xiàn)
除了媽祖和陳財伯的信仰之外,東極島的海洋信仰也是多元化的。如漁民們敬仰慈悲的觀世音菩薩,還有代表“忠義”精神的船工老爺——關公。在漁民漁船的艙內都設有管關公的神龕,代表對同伴的忠誠和不離不棄,危難時刻不能背信棄義、獨自逃生。
同時,漁民們對海洋懷有原始的敬畏,相信萬物有靈,出海時候有很多禁忌的詞語,也是一種令漁民保持對生命敬畏的規(guī)范。就是對生命的敬畏,也讓漁民們對遇險者都是全力救助。
伴隨著現(xiàn)代社會航海技術的發(fā)展,海上遇險事件進而減少,但“落海必救”傳統(tǒng)卻在東極島和舟山群島一帶延續(xù)。
如2018年,東極漁民成功救援一艘觸礁游艇,救起全部12名乘客,這也是漁民們“落海必救”淳樸道德觀念的延續(xù)。
與過去落后的潛水救人方式不同,現(xiàn)在東極島為了救濟海上遇難者,成立了專業(yè)海上救援隊,應用現(xiàn)代化的救援技術。同時,老漁民擔任顧問,傳授經(jīng)驗,年輕一代學習使用GPS、衛(wèi)星電話等現(xiàn)代設備,使救援更加高效,更能讓人道主義精神普照大地。
結語
電影《東極島》展現(xiàn)漁民的救援場景,是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展現(xiàn)東極島一帶的千年海洋文明,弘揚漁民們善良的生存智慧和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千年海洋文明的洗禮,使“救人”這一種崇高的人性本能,固化為每一個漁民無需思考的行為和道德準則,從而綻放極致的人性光輝。
在當代社會,這一種精神依然如明燈照亮我們前行,也告訴我們,應心懷善意,傳遞溫暖,世界因愛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