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尚自然、追求養(yǎng)生的當下,很多人認為“野生等于綠色健康”,尤其是雨水過后,草叢中探出頭的蘑菇,更被不少人視為大自然的饋贈。9月3日,市疾控中心發(fā)布提示,市民外出游玩時,務必保持警惕,不采摘、不買賣、不食用野生蘑菇。
在野外生長的蘑菇中,有一種叫肉褐鱗環(huán)柄菇,其顏色不起眼,卻是名副其實的“蘑界殺手”。如何辨認?市疾控中心提醒,要注意以下特征,做到“三看”,即一看菌蓋,它的菌蓋通常是灰褐色或肉褐色,表面布滿褐色的鱗片,中間部分微微凸起,顏色比邊緣更深,隨著蘑菇生長,菌蓋表面有時會出現(xiàn)像裂開一樣的灰白色紋路;二看菌褶,把蘑菇翻過來,會發(fā)現(xiàn)菌褶是純白色的,質(zhì)地很脆,容易碎,更關(guān)鍵的是,菌褶和菌柄并不直接相連,中間有一圈明顯的“洼地”;三看菌柄,菌柄顏色偏白或接近菌蓋色,越靠近底部顏色越深,表面不光滑,帶有灰褐色的鱗片。
這種蘑菇長在哪里?這種毒蘑菇特別喜歡長在城市的綠化帶里、樹蔭下,尤其是在松樹、柏樹、杉樹下面的草坪上,有時候在香樟樹下也能發(fā)現(xiàn)它的身影。
如果中毒了會怎樣?如果不小心吃了這種蘑菇,中毒過程非常“狡猾”,通常分為四個階段:潛伏期,不會馬上發(fā)作,一般要等6個小時以上才開始出現(xiàn)癥狀;腸胃炎期,先是惡心、嘔吐、肚子痛、拉肚子,嚴重時會出現(xiàn)脫水、低血壓甚至低血糖,而這個時候檢查肝功能,指標往往是正常的;“假好轉(zhuǎn)”期,最坑人的就是這個階段,腸胃癥狀好像消失了,讓人誤以為好了,但其實肝臟已經(jīng)開始受損,轉(zhuǎn)氨酶悄悄升高;肝損傷期,病情突然加重,出現(xiàn)黃疸、肝腫大、便血等癥狀,肝功能急劇惡化,可能導致大出血和多器官衰竭,非常危險。
市疾控中心特別提醒,市民如果在吃過野生蘑菇后感到任何不適,要立即就醫(yī),一定要告訴醫(yī)生吃了蘑菇,最好能提供照片或樣本。切記不要被“假好轉(zhuǎn)”欺騙,癥狀暫時緩解不代表真的好了,一定要配合醫(yī)生作全面檢查,尤其是肝功能檢測。(記者 劉濤)
來源:太原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