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蘇丹再出天才中鋒,這事兒是真讓人心里五味雜陳,17歲、2米25、臂展2米49,還沒成年,骨齡檢測說不定還能再長,站著就能扣籃,別說普通人羨慕,職業(yè)球員看了都得抬頭仰望,咱們中國男籃剛剛在世界杯上被南蘇丹教育了一回,結果人家后備天才又冒出來了,真不是危言聳聽,說南蘇丹未來十年只會越來越強,這話一點都不過分。
你說巧不巧,世界籃球的風口浪尖,似乎總有幾個超長臂展的大個子橫空出世,這些年非洲球員的硬件條件是越卷越離譜,Jongkuch-Mach這小伙子,17歲就有姚明巔峰的身高,臂展還比大姚長了十幾厘米,這種模板放在十年前,可能只能出現在游戲里,現在卻是現實,想想也挺魔幻的。
中國球迷對“得內線者得天下這套說法其實太熟悉了,畢竟咱們從穆鐵柱到姚明,從王哲林到周琦,靠大個子吃飯吃了幾十年,亞洲層面沒啥問題,可一到國際大賽,尤其碰上身體天賦爆炸的非洲球隊,劣勢就肉眼可見,最近十年中國男籃的內線再怎么折騰,也沒法回到當年姚明鎮(zhèn)守籃下那種讓對手打怵的程度,說起來也挺無奈的。
Jongkuch-Mach的出現,多少有點“文班亞馬2.0的味道,身高臂展都頂級,年紀輕輕就能在場上做出“站扣這種夸張動作,換句話說,不需要起跳就能完成大部分球員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這簡直是對現代籃球的一種顛覆,別的不說,光站在那里,防守端就是一堵移動長城,進攻端哪怕技術粗糙一點,也可以靠高度和臂展吃飯,在這個講究空間和速度的時代,極致的身高依舊有一席之地,這本身就很耐人尋味。
有人會說,高個子多了去了,真正能打出來的沒幾個,別急,這話沒錯,但別忘了,南蘇丹這些年可不是光堆人高馬大,世界杯上他們打中國男籃那場,身體素質、對抗、閱讀比賽的能力都讓人印象深刻,別再用“原始型中鋒老眼光看人家了,國際訓練體系和球員流動越來越普及,像Jongkuch-Mach這種底子本就好的苗子,只要有合適的團隊和資源,走出來的概率遠比十年前高得多。
中國男籃的現實呢,內線儲備依然有,但天賦差距擺在那里,易建聯之后再沒出過“又高又能跑還能對抗的全能型大個子,周琦身體羸弱、王哲林對抗吃虧、胡金秋更偏技術流,到了國際賽場總有短板被無限放大,這不是“擺爛就能解決的問題,反觀南蘇丹,體能和天賦那是真材實料,遇上Jongkuch-Mach這種超級新星,就算現在技術還青澀,幾年后成長起來,亞洲球隊還真沒啥好辦法。
問題來了,面對這種超級天賦,中國男籃應該怎么辦,是死磕傳統內線,還是徹底轉型走技術路線,這或許是未來幾年繞不開的話題,畢竟靠身高吃飯的時代,可能還沒過去,但單靠身高已經不夠用了,綜合能力才是硬道理,看看世界籃壇新一代長人的成長軌跡,有技術、有速度、有對抗,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里活下來。
說到底,Jongkuch-Mach的出現,是南蘇丹籃球崛起的縮影,也給中國男籃敲了個響鐘,別再幻想靠“老本就能穩(wěn)坐亞洲一哥,世界籃球潮流變了,天賦的差距正在被無限拉大,想追上只能靠更科學的青訓體系、更開放的視野、更徹底的變革,光靠“點贊回懟口水仗是沒用的,現實擺在面前,總得有人扛起責任。
最后,咱們也別光盯著別人的天才流口水,該羨慕羨慕,該加油也得加油,南蘇丹的崛起是必然的趨勢,Jongkuch-Mach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會有更多“站扣怪物冒出來,對中國男籃來說,與其感嘆對手太強,不如反思自己哪還可以進步,畢竟球場上最怕的從來不是天賦,而是躺平和自滿,問題拋在這里,誰來接招,咱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