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干的事,換誰看了都會直皺眉。名字叫萊納斯,說是澳大利亞的,其實背后資本早就國際化了。這次他們把嘴一咧,說我們已經(jīng)能搞定氧化鏑提純了,是稀土里最難啃的骨頭之一。這技術,一般國家壓根沾不上邊,主要用在高性能磁體里,手機馬達、電動車、風電葉片,沒它真轉不起來??蛇@突破不是他們閉門苦練得來的,是打著“合作交流”的旗號,把中國的一整個研究班底直接請了過去,283萬人民幣,一口價,不還價。
搞科研的心思你攔不住,待遇、平臺、機會一到位,跳槽不過是一封郵件的事。但這次跳的不是普通崗位,是直接把“腦子”整套帶走。這讓國內不少人當場警覺:中國在稀土這塊耕耘幾十年,好不容易從挖礦、提純到材料研發(fā)建起的閉環(huán),難道就這樣被撕開一道口子?
他們盯上的不只是技術,更是我們“能把它變現(xiàn)”的那一整套路徑。澳大利亞的資源儲量確實不差,西部有幾個礦甚至早在上世紀就被地質勘測列為戰(zhàn)略級別。但問題是,資源埋得深、雜質多、開采難,這不是有一臺鏟車就能解決的事。更關鍵是,就算挖出來,提純環(huán)節(jié)還得看別人臉色,而中國在這方面,不說絕對壟斷,也基本是唯一能把高純度產(chǎn)品穩(wěn)定量產(chǎn)的國家。
他們其實不是不知道這個短板,而是實在憋得久了。明明有礦,卻要送到別人國家去提煉,然后再花高價買回來成品,這種“吃自己飯、餓別人肚”的局面他們咽不下。所以干脆換了條路走,自己造不出,就找你們的“匠人”,讓你直接告訴我怎么做。
高薪、簽證、研究自由,還有家庭照顧,一攬子端上桌,這對國內許多技術人員來說確實有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在體制邊緣徘徊多年、科研項目卡在審批里的資深老兵。于是,這場跨國人才遷移在臺面下悄悄展開,直到萊納斯高調宣布技術突破,外界才意識到背后的輸血過程。
有人問,這樣一搞,中國豈不是地位不保?你要說沒影響,那是假話,但要說就此地基動搖,也未免低估了我們幾十年的布局。技術是一環(huán),資源是一環(huán),產(chǎn)業(yè)鏈則是最大那環(huán)。澳方這次偷得的是技術秘方,但沒偷走配套的廚房、工具和后廚團隊。比如說,中國的稀土產(chǎn)品加工周期短、成本低,是靠上下游聯(lián)動起的,這不是靠復制幾個實驗參數(shù)就能還原的。
而且你以為別人不想做?美國就試過,連蒙特帕斯那邊最早的稀土廠都復工了,結果因污染超標直接被停。他們最后發(fā)現(xiàn),想在環(huán)保、效率、價格、量產(chǎn)之間取得平衡,怎么繞都繞不過中國這條道。換句話說,就算你今天會做了,明天要上規(guī)模,也繞不過市場的邏輯。
中國的問題當然也存在:人才流失不是個案,如何讓高技術人員覺得留下比離開更有意義,這是制度層面得面對的。不是一味靠情懷去喊口號,而是真得拿出長期的科研激勵機制來,比如科研成果專利收益能不能直接分紅?崗位晉升機制是不是透明?評審是否注重實際貢獻而非頭銜資歷?這些問題不解決,人才流失會一直存在。
但我們有一樣東西,是別人短期模仿不了的,那就是“新陳代謝”的速度。每年有幾千上萬名材料、化工、物理專業(yè)的年輕人走出高校,他們對新技術的理解可能比一些老專家還敏銳,給他們環(huán)境,他們就能干出成果。團隊被挖一撥,不代表系統(tǒng)就斷線,我們這套系統(tǒng)的彈性和恢復能力,恰恰是應對外部擠壓的最大底氣。
而且很多留下來的人,也不是沒選擇,他們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中科院的一些項目負責人就明確表態(tài)過,技術屬于集體成果,不是某幾個人可以帶走的,哪怕骨干走了,流程、思路、工藝還都在,他們照樣能帶新團隊繼續(xù)推。
所以說,這場“挖角”雖然刺痛了一部分人,但更像是一記提醒:我們要保護的,不只是技術本身,而是整個生態(tài)。不是關起門來堵人走,而是開門留人心。這一點,只有自己先做好準備。
信息來源:中國稀土行業(yè)協(xié)會、中科院金屬研究所2025年度人才流動通報,新華網(wǎng)《稀土產(chǎn)業(yè)白皮書》,財新網(wǎng)《澳洲萊納斯技術溯源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