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做榫卯,總要在木頭咬合處留一道頭發(fā)絲寬的縫。
夏日脹,冬日縮,若無那道縫,再好的木頭也會被自己的力量撐裂。 人亦如此。 我們拼命咬合——
日程咬合日程,消息咬合消息,角色咬合角色。
手機(jī)里同時開著七個窗口,耳機(jī)里同時跑著兩檔播客,連周末都被切成 15 分鐘的番茄鐘。
縫隙一出現(xiàn),就被“高效”二字迅速填補(bǔ),像怕浪費的裁縫,把每一寸布頭都縫上補(bǔ)丁。 可縫隙不是浪費,而是讓呼吸有去處。 戀人之間,留一句“晚點回你”,讓思念有時間發(fā)酵;
會議桌上,留三分鐘沉默,讓真正重要的話自己浮上來;
深夜加班,留一盞不趕路的燈,讓影子有機(jī)會先回家。 試著在今天劈出 0.5 毫米的縫: 把朋友圈紅點放任不管,讓點贊再飛一會兒;
刪掉一條“可開可不開”的例會,讓日歷空出一格藍(lán)天;
電梯里不掏手機(jī),聽樓層按鈕的咔噠聲像老式打字機(jī)。 你會發(fā)現(xiàn),縫隙不是缺口,而是入口—— 入口里,風(fēng)可以進(jìn)來,光可以進(jìn)來,
甚至一只迷路的瓢蟲,也能帶你看見窗外的廣玉蘭正在偷偷開花。 你若肯留一道縫,
我便把整片天空,
輕輕塞進(jìn)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