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在南京成立,中國化學科學正式啟航。93年風雨兼程,中國化學會始終勇立時代潮頭,成為推動中國化學科學研究與教育的重要力量。
1932年8月1日,當時的教育部在南京召開化學討論會,討論化學譯名、國防化學及課程標準。參會的45名化學學者一致認為,國家民族處于危難關頭,化學工作者應組織起來,為化學科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抗日救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天,在籌備會上,經(jīng)過大家的商討,決定成立全國統(tǒng)一的學會組織,定名為“中國化學會”,并推選黃新彥、王琎、陳裕光三人起草組織大綱。
8月4日晚,中國化學會成立大會召開。接下來的兩天,中國化學會又召開選舉會和兩次理事會議,從學會的組織原則、機構設置、起草會章、創(chuàng)辦會志等重要問題,直至學會的定名、譯名、會址、經(jīng)費等具體問題,都進行了討論,為中國化學會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化學會會址
來源 | 《中國化學會史》
93年的風雨中,中國化學會始終秉持著成立之初的使命,砥礪前行,為中國化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學術研究上,每兩年一屆的學術年會規(guī)模盛大,交流論文數(shù)千篇,為科研人員搭建了高效交流平臺,助力化學各領域突破與創(chuàng)新。
學會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同樣成果斐然。通過主辦“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每年吸引上萬人次中學生參與,不僅激發(fā)了青少年對化學的熱愛,更從中選拔出優(yōu)秀人才,代表中國參加國際賽事,為國家贏得榮譽的同時,也為化學領域儲備了大量后備力量。學會設有三十余項獎勵,如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激勵著青年化學工作者,營造了良好科研氛圍。
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化學會作為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等7個國際組織的成員,與國外眾多化學學會及相關單位建立友好關系,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2005年,在北京成功舉辦第40屆IUPAC Congress會議,讓中國化學實力獲國際認可。
在期刊出版領域,中國化學會的貢獻同樣卓著。從初期創(chuàng)辦《中國化學會會志》(后更名《化學學報》),到如今擁有《中國科學:化學》《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等二十余種期刊,形成覆蓋多領域的集群。這些期刊遵循學術規(guī)范,憑嚴格評審保證內容質量,是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橋梁,《化學學報》等更是成為了解中國化學進展的重要窗口。
中國化學會會志
來源 | 學術與文化公眾號
今天,讓我們重溫幾位科學家在中國化學會成立周年紀念日的講話,感受他們對中國化學事業(yè)發(fā)展的殷切期望與深刻洞見。
柳大綱、劉惠:中國化學會五十年
1932年8月初,王箴、王琎、戈福祥、吳承洛、李方訓、邵家麟、倪則塤、張江樹、張洪源、陳裕光、曾昭掄、鄔保良、黃新彥、葉嶠、戴安邦等45位化學家集聚在南京時,深感團聚的難能可貴,迫切希望加強聯(lián)系,為發(fā)展我國的化學科學而共同努力,遂即自愿發(fā)起組織了“中國化學會”。
當時化學界的許多專家、教授,不顧各種阻撓,為扶植和維護自己的學術組織,曾克服重重困難付出大量的心血,如在學會初建時,就創(chuàng)辦了一些學術刊物,報道了我國化學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重視,享有較高的聲譽。在開展學術活動方面,自1932年學會建立至解放前夕,盡管在條件十分困難、經(jīng)濟十分窘迫的情況下,始終堅持每年召開一次年會,不僅為化學界創(chuàng)造了學術討論、成果交流、專業(yè)參觀等機會,而且為我國化學科學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使中國化學會受到廣大化學工作者的擁護與支持。許多教授、化學家一次交會費50枚銀元,愿做化學會的終身會員(亦名永久會員)。許多大學化學系的學生,也節(jié)衣縮食交會費,爭做學生會員(亦名仲會員),情景十分動人。
七七事變后,華北、華中、華東的大片國土相繼淪陷。中國化學會被迫內遷至重慶,會員動蕩不安,經(jīng)費更加短缺,各方面的條件也更加艱巨。全國籠罩在暮色沉沉之中,而中國化學會在學會領導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以會為家”的崇高思想指導下,得到了廣大會員的積極愛護和熱情支持,使中國化學學會始終堅持開展活動。如有的化學家跋山涉水、自籌旅費,甚至從昆明步行到成都參加年會,有的教授用自己的收入,想方設法為學會籌購紙張、奔走印刷廠,甚至親手做刊物的出版發(fā)行工作。這些事跡實在感人肺腑,從而使學會創(chuàng)辦的主要刊物能堅持出版、各種學術活動始終未中斷。
更可貴的是,當時中國化學會不僅重視純粹化學,也十分重視應用化學,尤其在抗戰(zhàn)期間,通過學會各種形式的組織與不斷推動,廣大會員在后方除努力承擔化學科研與教育任務外,還積極創(chuàng)辦我國的化學工業(yè)和一些輕、重工業(yè)等。那時我國內地的一些酒精工業(yè)、燃料工業(yè)、酸堿工業(yè)、鋼鐵與其他冶金工業(yè)、制革工業(yè)、造紙工業(yè)、染料工業(yè)、陶瓷工業(yè)、制藥工業(yè)等等,多為中國化學會會員設計或直接參加創(chuàng)辦工作,對發(fā)展內地工業(yè)起了重大的作用,使我國在海運被封鎖時期,后方物資仍不太缺乏,這是中國化學會在抗戰(zhàn)期間所做的貢獻。由于學會的成績卓著,對社會的影響較大,受到了國內外化學界的重視,從而迅速發(fā)展起來,會員人數(shù)從發(fā)起時的45人至解放前夕已增至3000余人,團體會員150余個,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學會之一。
柳大綱,無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惠,中國化學會工作人員
白春禮:化學的發(fā)展——中國化學會的進步
伴隨著化學會的成長,學術期刊也取得了蓬勃的發(fā)展,期刊總體質量水平和學術地位不斷提高。目前學會主辦公開發(fā)行刊物19種,其中英文刊物4種,年刊出論文近5000篇,年發(fā)行量近50萬冊。2000年我國被SCI收錄的科技期刊共有56種,其中化學會刊物9種,占16.07%,9種期刊進入國家的“中國期刊方陣”。
中國化學會積極開展全民族的科學普及與推廣工作。以主辦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為科普活動的代表,參加人數(shù)已達10萬余人次。在參加的16次國際競賽中,共取得獎牌64枚,其中金牌40枚。這些活動提高了青少年對化學的興趣,為培養(yǎng)接班人創(chuàng)造了條件。
21世紀科學技術將進一步迅猛發(fā)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將成為發(fā)展前沿。從科技發(fā)展史來看,化學一直是一門中心科學。在新世紀,化學仍然是各種新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離不開化學材料;生物技術的內涵要在分子相互作用的層次上得到解釋;而新興納米技術的最終目標就是從原子和分子出發(fā),構筑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由于化學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納米科學等領域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和廣泛的交叉,亦由于化學的“謙虛”,在分支交叉學科中放棄冠名權,使得“化學的形象被與其交叉學科的成功埋沒”,但是化學在新世紀仍然是一門承上啟下的中心科學。最近30年,合成的新化合物已達到2340多萬種,不斷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為新興科技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由于化學是唯一創(chuàng)造新物質的科學,因此其本質上就是一門充滿創(chuàng)新精神永遠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的學科!
中國化學會已經(jīng)走過70年的歷程,積累了豐富的學術活動組織工作經(jīng)驗,為發(fā)展我國的化學事業(yè),培養(yǎng)化學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化學會還是蓬勃成長的青年,在新的形勢下,化學會將努力與時俱進,促進學會工作改革,爭取做出更大的貢獻。
白春禮,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游效曾:記憶中的中國化學會——慶祝中國化學會成立 80 周年
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IUPAC)是由各個國家化學會組成的,被稱為化學界的聯(lián)合國,它所屬的“國際配位化學會議(ICCC)”是其中的一個大的分支會議。在我國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化學會共同協(xié)助和努力爭取下,北大徐光憲教授、南開陳榮悌教授和我代表中國化學會多次參加ICCC組織委員會,最后爭取到會議一致投票通過1987年在中國南京召開第25屆國際配位化學會議,會議推舉戴安邦教授為主席,徐光憲教授為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我為會議秘書?;瘜W會還指派了劉惠和邱希白老師具體參與我們會議的組織工作。這次會議是國內改革后第一次最大的學術會議,與會的有1000多位代表,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H.Taube和美國化學會會長和知名化學家J.C.Bailar,Jr和C.Basolo等400多位來自國外40多個國家的化學家。會后,該會議永久秘書美國Kirschner教授專門致函鄧小平同志,對徐光憲和游效曾教授所具體主持這次會議的水平和組織表示贊許和致謝,祝賀會議非常成功。
這次ICCC會議也為我國無機化學向國際開放和接軌開辟了一個好頭。例如,在1995年開始受中國化學會支持的每二年一次的“中韓雙邊無機化學會議”,由香港支志明、陳新滋、臺灣大學彭旭明、美國南加州大學Alber Bua教授和我在1996年共同發(fā)起二年一次的“世界華人無機化學會議”等會議,中國化學會方智老師參與會議的承辦工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協(xié)的基金資助下,我多次有機會代表中國化學會組團參加一些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其中難忘的是我參加了由化學所白春禮教授帶隊參加的“第六次亞洲化學會議”(馬尼拉,1995年)。在這次大會開幕式上,會議主席宣布了該會集體評選結果:由中國化學會推薦的游效曾教授獲得會議“基礎研究報告獎”,我榮幸地做了唯一的大會“功能配合物的結構和性質”獲獎報告。
游效曾,無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化學是 “創(chuàng)造新物質的科學”,更是串聯(lián)起過去與未來的紐帶。當新一代化學人接過前輩的接力棒,中國化學會的故事,終將在更多突破與創(chuàng)新中續(xù)寫新篇章。
參考文獻:
[1]中國化學會史[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2]化學的發(fā)展與中國化學會的進步[J].科學,2003,55(01).
[3]中國化學會五十年[J].自然雜志,1982,(08).
[4]記憶中的中國化學會[J].化學通報,2012,75(04).
[5]20世紀30年代中國專門科學團體的崛起——以中國化學會為例[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28(03).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約稿咨詢:
010-8741354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