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絡萬象》入選暑期百種書香閱讀榜(100種)!
為滿足廣大學生讀者多層次閱讀需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多讀書、讀好書,暑期百種書香閱讀榜(100種)正式公布!此次推選的一百種精品圖書,由來自全國重點出版社的專業(yè)編審團隊聯合打造,吸納作家、學者、文化名家的薦書意見,重點參考中宣部及各地宣傳部門重點推薦的出版物,并綜合廣大讀者、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建議遴選而成。
《菌絡萬象》作為一部兼具科學性與可讀性的科普圖書,榮幸入選高中組推薦圖書。
借此契機,我們策劃推出了一個以“學習”為主題的特別書單。在這個漫長而自由的夏天,學習依然是一項值得珍視的日常。它不只是為考試服務的手段,也不僅僅是課堂延伸,更是一種持續(xù)生長、不斷更新自我的能力。學習,是年輕人主動建構世界圖景的方式,也是任何一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自我修復與再塑的路徑。
這份書單中的圖書,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內容系統、邏輯清晰、具有較強工具性與知識體系構建力的「大學堂」,它們像教材一樣扎實,適合希望“夯實基礎、提升方法”的讀者深入研讀;另一類則是更具開放性與趣味性的科普類書籍,它們深入淺出,語言生動,致力于把復雜的知識變得親切易懂,讓“學習”從任務變?yōu)橐环N探索與享受。兩者并不對立,而是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閱讀生態(tài):前者幫助我們站穩(wěn)腳下的地面,后者鼓勵我們仰望頭頂的星空。
學會思考、敢于提問、樂于深入,把“閱讀”變成一種真正屬于自己的能力。
系統的科學觀!
《生命的運作方式》
探索從微觀生物到宏觀世界的生命同一性
一個生物學家,一個畫家,因為對生命有著同樣的癡迷,所以產生了這本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杰作。本書從微觀角度逐級向上延伸,結構層級遞進,從原子到分子,從個體到群體,解釋了宏觀生命的運作原理和不同生物的本質,體現了自然世界的同一性。搭配幽默風趣的漫畫幫助解說,讓讀者可以更輕松地理解生命的運作方式。
《地理學與生活》
生活中應知曉的地理學常識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最初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但發(fā)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
本書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學科。全書以介紹地理學的發(fā)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種系統性傳統為開端,四大傳統獨立成篇。前三篇專門介紹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區(qū)域分析傳統作為全書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種傳統和主題,并通過相互參照對其進行綜合。
相對于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特別突出了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均有涉及。平實、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實例,使本書極具可讀性,讀者通過本書亦會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認識海洋》
它占據99%的生物發(fā)展空間,我們的認識不應止于10%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海洋學各分支的基本內容。全書共18章,分別從海洋學歷史、海洋地質構造、海洋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海洋資源環(huán)境,以及海洋生態(tài)和生物等各個方面,采用基本原理和實際案例相結合的方式,針對海洋學持續(xù)而快速的發(fā)展,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海洋學方方面面的知識。
本書語言嚴謹,內容生動,圖片豐富,激發(fā)閱讀者的興趣和好奇心,可作為大學海洋學通識教材,為海洋類專業(yè)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教學參考,亦可為大眾閱讀者打開一扇一窺世界海洋奧秘的大門。
《認識生態(tài)》
凝聚二十多年研究成果、再版5次的生態(tài)學權威著作
生態(tài)學是研究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科學,涉及面非常寬廣。本書共23章,分為六篇,從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到生物圈,逐層介紹各個生態(tài)學分支。
第一篇介紹了陸域和水域的生物群系以及群體遺傳學和自然選擇,是全書的基礎;第二篇介紹生物通過各種方式適應環(huán)境,包括如何調節(jié)體溫、如何獲得水和節(jié)水、如何攝取能量和養(yǎng)分以及生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第三篇通過探討種群的分布、多度、動態(tài)、增長及生活史,介紹種群生態(tài)學的相關概念;第四篇總結了生物間的交互作用,包括競爭、相互利用、互利共生;第五篇提升到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層面,介紹了環(huán)境和干擾對物種多度和多樣性的影響、陸域和水域的初級生產模式和能量流動、生物圈的三大養(yǎng)分循環(huán)和養(yǎng)分固持,最后介紹群落的演替和演替機制;第六篇則介紹了大尺度生態(tài)學,包括景觀生態(tài)學、地理生態(tài)學、全球生態(tài)學,幫助讀者從大尺度視角了解生態(tài)。
本書從概念出發(fā),輔以大量經典研究和數據論述,使各個生態(tài)學概念變得更加清晰,增進了讀者的理解。每章的“調查論證”專欄,為讀者系統介紹了生態(tài)學研究中用到的方法和工具;應用案例則向讀者介紹了如何應用生態(tài)學概念來解決實際的生態(tài)問題,這兩部分內容的實用性非常強。
《環(huán)境的科學》
應對棘手環(huán)境危機的實用讀本
生命離不開環(huán)境,而我們現在卻面臨越來越多的環(huán)境危機。人類又該如何挑起拯救環(huán)境的重任?本書共15章,每一章的主題都明確獨立,又互相聯系。第1章讓我們了解了地球環(huán)境,認識環(huán)境科學;第2至6章從生物群落、人口和自然方面描述了地球的生態(tài)系統與問題;第7至14章,主要講述人類活動與生產需要對環(huán)境資源的影響;最后的第15章,介紹現存的環(huán)境政策,并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和可行性方法。
本書涉及生態(tài)學、地質學、氣候學和經濟學等課題,并融合了大量實際案例,輔以數據,對環(huán)境科學進行了全球化且清晰全面的討論,還特設專欄提出解決措施,讓讀者深切感受到應對環(huán)境危機的緊迫性。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較新的關于環(huán)境科學基本主題的全球概論。
在趣味中探索!
《菌絡萬象》
看真菌如何影響世界,接入心識,變幻未來
十多億年來,真菌分解巖石,制造土壤,降解污染物,在太空中生存,除了供養(yǎng)也會置有機體于死地;它們生產食物,量產藥物,操縱動物的行為,致人產生幻覺,影響天氣,造出雨、雪、冰雹——須臾之間,數以億計的生命被它們改變。
微小的酵母是真菌,重達數百噸、蔓延10平方千米的蜜環(huán)菌也是真菌;沒有真菌的協助,植物在5億年前也許不可能離開水體登上陸地;到了今天,地球上超過90%的植物都依賴菌根真菌的存在——植物和真菌之間的古老聯盟孕育了陸地上幾乎所有已知的生命。越了解真菌,越會認識到萬物的存續(xù)離不開真菌。而截至現在,人類已知的真菌可能還不足其總體的十分之一。
在這趟探入潮濕黑暗地下迷宮的尋菌之旅中,本書的作者默林·謝爾德雷克前往意大利追隨神秘的松露獵人和機敏小犬,在英國的實驗室“采訪”能在兩點之間找出最短路徑的多頭絨泡菌;他深入巴拿馬的熱帶雨林,一路上遇到了仿佛同樣由菌絲聯結在一起的生態(tài)學家、人類學家、DIY真菌愛好者和嘗試用真菌解決人類現實問題的新異創(chuàng)客。他把與真菌的種種奇遇收入書中,邀請讀者環(huán)顧日常,一起去把它們抓個現行——采蘑菇,買蘑菇,吃蘑菇;發(fā)面,釀酒,種植,創(chuàng)造——驀然回首,才發(fā)現,只要活著,真菌早就把我們抓了個現行。
《復雜生命的起源》
從生物能量學新探簡單細菌一躍變成復雜真核細胞的內共生事件
地球生命在地球形成約5億年后就已出現,然而在這之后的20億年內,生命一直停滯在簡單的細菌水平。在大約20億~15億年前,一種擁有精細內部結構和空前能量代謝水平的復雜細胞一躍而出。這份復雜性遺傳給了大樹和蜜蜂,也遺傳給了人類中的你和我。我們與蘑菇有著天壤之別,但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胞又如此相似。從有性生殖到細胞衰老再到細胞凋亡,復雜生命共有的一套細胞特征在不同的物種間有著驚人的相似程度。生命為什么是現在這個樣子?在40億年的漫長歲月中,從簡單的細菌到令人敬畏的復雜生命,這樣的演化飛躍事件為何只發(fā)生了一次?不得不承認,在生物學的核心地帶,橫亙著一個巨大的認知黑洞。
生命究竟為何沿著這么令人困惑的路徑演化?生物化學家尼克·萊恩從生物能量角度,交給了我們一把有望解開生物起源之謎的鑰匙。怪異的生物能量生產機制從各方面限制了細胞,而一次罕見的一個細菌入住到一個古菌體內的內共生事件,打破了這些限制,使得復雜細胞的演化成為可能??此婆既话l(fā)生的單次事件,卻因為能量的約束而必經一種演化歷程,許多最重要也最基礎的生命特征,也由此可以通過基本的生物化學規(guī)律進行推斷。我們在演化過程中取舍權衡生殖力和年輕時的健康,換來衰老和罹患疾病的代價。生命的起源、人類的健康乃至生死,都可以從能量角度重新發(fā)問。
《我包羅萬象》
關于人類與微生物的矛盾沖突、共生合作與多邊聯盟
在人類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隱而不現,只有當我們被因它們而起的疾病擊倒時,才猛然意識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們常常給微生物冠以惡棍之名,直到今天仍然容易談菌色變??墒聦嵣?,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微生物不僅從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萬物,斑頭雁遷徙飛躍喜馬拉雅山時帶著微生物,象海豹潛入深海時也攜有微生物。當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登上月球時,他們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類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本書將帶領我們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認識生命體之間的共生關系。在每個自成“動物園”的人體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馴化免疫系統、指導行為,并賦予我們各種神奇的能力。讀者可以通過本書重新認識人類過往對很多古老共生關系的大意破壞,同時見證當下各行各業(yè)努力構建新型共生關系的謹慎嘗試。也許,是時候用沃爾特·惠特曼的詩句改寫奧遜·威爾斯的“我們孤獨地出生,孤獨地活著,又孤獨地死去”了。在離不開與微生物的共生互動之中:“我遼闊博大,我包羅萬象?!?/p>
策劃&編輯丨后浪科學
合作請聯系微信號:Myx20000721
-Fi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