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都過了,日頭還毒得能曬化柏油路。昨兒下地割草,褲腿沾了草籽都不敢蹲——土坷垃燙得扎腿。村里王大爺搖著蒲扇嘟囔:“秋包伏熱死牛,今年這熱勁兒沒個完。
”啥是“秋包伏”?翻了老黃歷才明白。
立秋在末伏前頭的年份,就叫“秋包伏”。今年8月7日立秋,末伏要到8月14日才來,妥妥“秋包伏”。老一輩說“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還真準(zhǔn)。
這三伏天咋就熱成這樣?我爹掰著手指頭數(shù):太陽曬了一夏,地底下攢的熱氣還沒散。
副高像扣了口大鍋,涼風(fēng)進不來,熱氣散不去。雨水多了更遭罪,空氣潮得能擰出水,人跟蒸包子似的。前兒交電費,賬單比上月多了一百塊,夠買半車西瓜。
熱歸熱,老人們更犯愁——冬天會不會冷得離譜?農(nóng)諺說“三伏熱得直蹦跶,三九凍得直叫喚”,聽得人心里發(fā)毛。
王老太太天天翻箱倒柜找舊棉褲:“今年夏天邪乎,冬天保準(zhǔn)冷得骨頭疼?!笨蓺庀缶终f“伏天熱和冬天冷沒直接關(guān)聯(lián)”,又提拉尼娜可能讓冬天偏冷。
一邊是祖祖輩輩傳的老理兒,一邊是科學(xué)家的衛(wèi)星圖,到底該信誰?村頭賣秋褲的老張頭早把倉庫堆滿了,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鎮(zhèn)里超市更離譜,羽絨服專區(qū)的燈箱都掛到西瓜攤旁邊了。前兒去縣城,看見地里的麥苗剛露頭,農(nóng)戶就開始鋪地膜——怕雪大壓壞苗。短視頻里“寒冬生存秘籍”火了,教囤姜茶、穿秋褲,評論吵成一鍋粥。
南方打工的表姐笑話我們:“這兒夏天都沒熱透,冷冬?瞎操心!
”可氣象局的圖上明明白白標(biāo)著,拉尼娜已經(jīng)冒頭,去年大雪還歷歷在目。我媽翻出壓箱底的毛線團,說“先織兩件毛衣備著,總沒錯”。鄰居老李頭嘆氣:“要是真冷成冰窖,暖氣費怕比電費還貴。
”老理兒是經(jīng)驗,科學(xué)是數(shù)據(jù),倆都有道理,又都不保險。就像種莊稼,看云識天氣是本事,看天氣預(yù)報也是學(xué)問。到底是“伏熱必冬冷”,還是“天氣無常難預(yù)測”?
這事兒,怕是要等冬天來了才見分曉。
想知道后續(xù)天氣咋變?點個關(guān)注不迷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