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朱惟德《江亭攬勝圖》
遼寧省博物館
江山無限好,莫失憑欄意。憑欄寫心意,這是詩家事,文學家事。慢慢地,也成了畫家事,書家事,哲思家事。
元代的張小山有一首詞,寫的就是憑欄,為什么先選這一首,我也叫“小山”,哈哈。
憑闌人·江夜
元 張可久
江水澄澄江月明,
江上何人搊玉箏?
隔江和淚聽,
滿江長嘆聲。
江水澄澄江月明,還能聽見玉箏之聲,很美啊。但是,一切詩意歸心意,心中有感懷之事,有郁結(jié),最終還是空留“長嘆聲”。
時光到了南宋,北邊國土盡喪,內(nèi)憂外患之下,偏安一隅,那時的文人啊,又有多少開敞的心意呢!不過,仍可以寄余興于一隅,攬江亭之勝景。這幅畫大概是這種氛圍。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李煜不敢憑欄,那么好的江山啊,可惜不是自己的了。南宋人其實也是在這種岌岌可危的境遇里。 朱惟德生卒年不詳,前人根據(jù)其畫風推測為南宋末年,那個時代,蒙古的鐵騎南下,南宋的江山也沒有多少歲月了。
這幅圖屬于南宋院體畫中典型的 “邊角式” 構(gòu)圖,將傳統(tǒng)山水畫的 “全景敘事” 壓縮為 “局部特寫”。畫面主要元素集中在右下角,臨水江亭如一枚篆刻印章鈐于此,占畫面比例較小,卻成為視覺焦點之一,與大面積的空白江面形成強烈對比,以少勝多,營造出簡潔而富有張力的畫面效果。
近景處,用斧劈皴法勾勒出巖壁的崚嶒,線條剛勁有力,表現(xiàn)出巖石的堅硬質(zhì)感;工筆細描的松梅,松針碧綠,松蘿垂掛,梅枝曲折,細節(jié)豐富,展現(xiàn)出植物的生機與姿態(tài);亭臺樓閣用筆寥寥,卻小巧別致,刻畫了亭的飛檐、欄桿等細節(jié),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融合;亭中的文士歪坐其中臨岸望水,人物姿態(tài)雖被刻意弱化,但仍是畫面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為畫面增添了人文氣息。虛景營造
遠處的山巒以淡墨暈染,呈現(xiàn)出 “霧失樓臺” 的朦朧感,將山體的輪廓和層次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來,營造出悠遠深邃的意境;寬闊浩渺的江面上,僅以一葉扁舟點破煙波,舟上的人物、船槳等細節(jié)描繪較為精細,與大面積留白的江面形成虛實對比,既突出了江面的空曠遼闊,又使畫面不至于過于單調(diào)。
畫面中既有靜態(tài)元素,又有動態(tài)元素,相互映襯。靜態(tài)元素如巖壁、松梅、江亭等,它們穩(wěn)定地占據(jù)畫面的一角,給人以寧靜、安穩(wěn)的感覺,代表著一種永恒和不變;動態(tài)元素如江面上飄蕩的扁舟,以及被微風輕輕吹動的松蘿等,為畫面增添了動感和活力,使整個畫面更加生動逼真,仿佛能感受到微風的吹拂和江水的流動,動靜結(jié)合,讓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意趣。
在色彩運用上,也為構(gòu)圖起到了輔助和強化的作用。畫面以淡墨為主色調(diào),表現(xiàn)出山水的淡雅和寧靜;松梅的墨綠色、江亭的褐色等色彩,小樹葉子、松樹枝干點染的赭石色,與墨色相互搭配,形成了自然而和諧的色彩層次。
畫面右方石面上名款模糊,經(jīng)確認為"朱惟德"三字。朱惟德之名,不見于畫史記載,從畫風看應(yīng)屬南宋晚期畫院作者所為。
此圖為《唐宋元集繪冊》第十幅,裱邊有清梁清標題簽,畫名作"張訓(xùn)禮江亭攬勝",實誤。清乾隆弘歷對題七言詩,裱紙騎縫鈐有乾隆鑒賞朱文三印記。
在困境中,得一安閑之所在。
這也是窮則獨善其身的踐行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