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fā)現,無論伴侶還是朋友,最具人格魅力的特質就藏在一個細節(jié)里, 那就是:看TA面對逆境時的姿態(tài)——
不是怨天尤人,不是悲觀放棄,而是能沉下心來接納逆境,一步一步腳印,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想起上周末朋友的分享,他說自己有一次去爬山,當時身上負重40斤,每走一步都感覺雙腿像灌了鉛。
心里有個聲音不斷響起:“停下吧,別為難自己了?!?/p>
但他還是咬著牙,任憑雙腿發(fā)抖,一步一步向上走。
當終于躺在山頂,衣服被汗水浸透時,他感到一股強烈的喜悅涌上心頭:
“那一刻,我從未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對自己的愛。”
這份驕傲,甚至比腳下的山峰更堅實。
因為他真正克服的,不僅是物理的高度,更是那個在無數個艱難的瞬間里,幾乎要妥協的自己。
人變得自信,正是因為在克服逆境的過程中不斷愛上了自己。
這樣的時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
它可能藏在你童年第一次戰(zhàn)勝恐懼,終于學會騎車的瞬間; 在你第一次緊張到發(fā)抖卻完成公開演講,甚至獲獎的意外里; 在你畢業(yè)后面對一個個工作難題,最終扛過去的時刻; 也在于長久的心情低落中,你一次次嘗試自我鼓勵,最終迎來轉機的時候……
為什么每當我們成功應對了一次困境,對自己的愛就會更深一分?
從心理學角度看,逆境往往能喚醒我們內在的力量感和效能感,讓我們更靠近理想中的自我。
這份喜悅,就像一個網友說的:“它是next level 的漂亮,比任何贊美都真實?!?/strong>
每一次堅持,都會自動變成成我們愛上自己的“底氣”,成為支撐我們繼續(xù)前行的力量。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那些克服逆境的痛苦時刻,我們是如何更愛自己的?逆境中如何讓自己變得更自信強大?
當生命潛能被激活
你會更確信自己的力量
如同我朋友在登頂時體驗到的那個“我做到了”的瞬間,讓他更愛自己。
這種突破,被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定義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項任務或達成某個目標的根本信念。
班杜拉強調,對自身能力的這份信任,有時比能力本身更能決定你能走多遠。
就像你第一次學騎車,摔了無數次后終于穩(wěn)穩(wěn)騎出去的那一刻,大腦會迸發(fā)出:“原來我真的可以!”
這個突破點,就是你第一次清晰聽見內心力量蘇醒的聲音。
而我們的身體動作和姿態(tài),能直接塑造情緒與認知狀態(tài)。
一個“微小的勝利”時刻降臨,常常伴隨著一個本能的成功動作——也許是握緊的拳頭,或是流暢的舞步。
這個動作會通過身體的感知系統(tǒng),強烈激活大腦中掌管記憶與情緒的區(qū)域。
就在此刻,神經層面建立了一個強關聯回路:這個動作=成功突破感。
它就像一顆“力量種子”被悄然種下,讓抽象的“我能行”,第一次在真實的肌肉記憶和身體感知中生根發(fā)芽。
我朋友小董學肚皮舞的經歷,就完美詮釋了這一點。
作為毫無基礎的舞蹈新手,最初動作僵硬、節(jié)奏混亂帶來的羞恥感幾乎壓垮她。
直到她放棄完美主義,只專注于練熟八拍動作。
直到突然在某個瞬間,她的身體自發(fā)完成了一個流暢的扭臀動作。
這個無意識的勝利姿勢,從此成為她喚醒“我能行”狀態(tài)的開關。
這是身體與靈魂簽下的力量契約,是自信破土而出的決定性瞬間。它作為初始印記,將成為后續(xù)自信生長的原點。
當內在的“我可以”積累得足夠豐厚,對外界認可的依賴便會自然降低,我們會對自身力量更加確信。
同時,逆境帶來的壓力,也在這個過程中被悄悄鍛造成“抗逆力”(Resilience),也叫心理彈性——
指個體在面對重大壓力、逆境或創(chuàng)傷時,能夠通過調動內外資源(如社會支持、積極應對策略、自我調節(jié)能力等),進行有效心理調適,最終不僅恢復平衡,甚至能從中獲得積極成長。
它就像肌肉,適度的壓力刺激能使其更強韌。
比如你考研失利后陷入自我否定和焦慮,但如果你能主動尋求支持、重新評估自身價值和目標,最終會在新領域找回自我,這就是將壓力轉化為抗逆力的過程。
類似的,被嚴厲批評后發(fā)現自己承受力的上限,或失戀痛苦后的深度反思與成長,都是這樣的力量轉化時刻。
這些時刻的共同點在于,當你回顧那些曾以為熬不過去的坎,會突然發(fā)現:壓力留下的并非傷痕,而是生命的刻度。
每一道“我挺過來了”的印記,都在重新標記你力量的閾值,一遍遍向你揭示:
你遠比你想象中的自己更強大。
而當你親眼見證并體驗到這份蘇醒的生命力量,便會發(fā)自內心地愛上這個嶄新的自己。
當自我敘事被重構
你會更靠近理想的自我
逆境中喚醒的力量,不僅照亮了潛藏的生命可能,更催生深刻的自我認同。
這不是自戀,而是基于真實能力的清醒認知。
這個“愛上自己”的過程,核心在于“重構自我敘事”。
我們的大腦擁有神奇的重構能力。那些曾讓你痛苦不堪的經歷,在時間的濾鏡和認知的轉變下,會被重新剪輯。
哈佛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研究發(fā)現,心理健康、適應良好的人,傾向于用“英雄敘事”來組織人生經歷。
TA們會像高明的剪輯師一樣,將過往的痛苦、失敗、創(chuàng)傷等,重新編碼為帶來自我成長、力量或意義的“高光轉折點”。
從“我失敗了”的悲觀視角,變成“這件事讓我成長了”積極敘事;
從“我好狼狽”的自我打擊,變成“我真勇敢”的自我肯定。
經典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的克里斯,就成功重構了自己的生命敘事。
在成為華爾街精英之前,他曾帶著兒子睡地鐵廁所、擠收容所,狼狽不堪。
當他成功后,回望過去,那些最黑暗的掙扎被重新“剪輯”,它們不再是恥辱,而是勛章:證明了他無與倫比的抗逆力與決心。
時間重新定義了痛苦,將其轉化為英雄旅程中必經的淬煉關卡。
這種敘事重構的力量,最終促成了我們身份的深刻進化。
而行為,是定義身份最誠實的鏡子。
心理學家達里爾·貝姆提出,人們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尤其是在沒有明顯外部壓力時),來推斷自己的態(tài)度和特質,從而形成或改變自我概念。
在持續(xù)的行動和一次次微小的“勝利”中,我們會潛移默化地將“理想自我”內化為“真實自我”。
比如:
當你每周健身3次 → 你會將自己歸類為“健身者”; 當你多次冷靜地處理沖突 → 你會確信“我是個情緒穩(wěn)定的人”; 當你一次次克服了困難 → 你會由衷認同“我是個有力量、能解決問題的人”;
這個過程,就是從“我做到了”,到“這就是我”的身份進化。
真正的成長在于,每一次符合“理想自我”的行動,都在悄無聲息地將那個“想成為的我”,內化為“正在活出自己的我”。
這種由內而外生發(fā)的力量感,是對自我最真實的滋養(yǎng)。
當你一次次見證自己從脆弱蛻變?yōu)閺姾罚瑦凵献约壕蜁窈粑粯幼匀弧?/p>
而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持續(xù)給大腦提供足夠多的“我做到了”的證據,讓行為這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那個你越來越認同的、強大的自己。
逆境中,如何培養(yǎng)愛自己的能力?
人是在一次次克服逆境中不斷愛上自己的,這并不是偶然的驚喜,而是一種可以主動培養(yǎng)的能力。
通過科學的方法,每個人都能在一次次微小的突破中,發(fā)現自身力量,并愛上這個不斷成長的自己,形成自我強化的正向循環(huán)。
1. 行為先導法:身體先行,力量隨行。
不是等有力量了你才行動,而是行動本身就在鍛造你的力量感。
比如,你可以每天做一件“理想中的你”會做的最小動作:
想更自信?
那么,此刻就先挺直脊背;
想更勇敢?
那么,今天先把“我不行”的消極口頭禪,換成“我試試”“我可以”的積極暗示。
行動會反過來塑造認知——你怎么做,大腦就怎么定義你。
正如哈佛大學教授埃米·卡迪的名言“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想要成功,你得從假裝成功開始。
你的身體就是最誠實的教練,因為在“裝”的過程中,在不斷嘗試和重復做的過程中,身體比你的大腦更早相信:“你本來就能做到。”
當你開始做“理想中的你”會做的事時,那份力量感自然會隨之生長,并最終成為你的一部分。
2. 5%進步法:日積“微勝”,復利自信。
力量感不是靠天降奇跡,而是靠你每天多突破5%的舒適區(qū)邊界,進行微小的挑戰(zhàn)。
比如,比平時多舉1次啞鈴;對不合理要求說1次“不”;多讀1頁書。
為什么這招會有效?
心理學中的“小贏理論”(Small Wins Theory, Karl Weick)指出:微小的、可實現的成功體驗能有效激活大腦的獎勵回路,釋放多巴胺,顯著提升積極情緒和自我效能感,并激勵后續(xù)行動。
每完成一次小突破,大腦中的“自我效能賬戶”就會存入一筆財富——這就是自信的復利。
比如,一個從不跑步的人,如果一開始就逼自己跑10公里,可能會喘著氣放棄,并認定“我不適合運動”。
但如果從每天跑100米開始,一周后加到150米,一個月后TA會突然發(fā)現:“我居然能跑800米了?”
這種“意外之喜”是大腦最容易上癮的自信燃料。
3. 痛苦勛章化:重寫故事,把創(chuàng)傷轉化為成長的勛章(medal)。
你無法決定自己的過去,但可以選擇如何為它賦予意義。
可以試試這3步,主動為逆境賦予積極意義,將痛苦的“傷痕”轉化為你的“勛章”。
重寫敘事:
當你回顧挫折時,問問自己:這段經歷鍛造了我什么獨一無二的能力/特質?
比如:被裁員后,發(fā)現自己抗壓能力遠超預期;自己有很多潛能被挖掘了出來,剛好可以試試新的職業(yè)方向……
建立勛章儀式:
為每個微小的勝利設立自己的“勛章時刻”。
比如:熬過項目危機后,給自己買一個象征心理韌性的小物件;走出重大創(chuàng)傷時,在日記本給自己蓋一個“幸存者印章”。
反向利用(勛章檢索):
遇到新困難時,檢索自己過去的“勛章時刻”:“我之前戰(zhàn)勝過類似的挑戰(zhàn)嗎?當時怎么做到的?”
也就是,調用過往的成功經驗來賦能當下的自己。
這不是在否認痛苦,而是將其從“摧毀你的證據”,轉化為“成就你的養(yǎng)料”。
愛上自己,不是因為你完美,而是因為你一次次見證了,那個在逆境中依然選擇前進的自己。
每一次克服困難,都是你和自己的深度對話。
當你想放棄時,卻多撐了5分鐘;
當你含著淚時,卻依然完成了對自己的承諾;
當你失敗后,還是努力重新站起來說,我再試一次……
最終你會發(fā)現:
愛自己最深的時刻,不是在鮮花和掌聲中,而是在那些“我差點放棄,但我沒有”的黑夜里。
真正的力量感,就藏在你紅著眼眶、手心冒汗,卻仍咬牙向前的那個決定里。
那一刻你終于明白:
愛上自己,不是獎賞,而是你親手掙來的榮耀。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前行。
衷心地祝愿你此后的人生,一路披荊斬棘,山無阻、海無攔。
你是在哪個逆境中愛上自己的呢?歡迎來評論區(qū)和我們分享你的故事~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思小琳
編輯:老啊嘛、笛子
圖源:《風雨哈佛路》《跳出我天地音樂劇》《當幸福來敲門》《弱點》影片臺詞截圖
參考文獻:
[1].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W. H. Freeman.
[2].Masten, A. S. (2001).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27–238.
[3].Bem, D. J. (1972). Self-Perception Theory.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 6, pp. 1–62). Academic Press.
尼采曾說:“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p>
如果你也渴望勇敢地穿過逆境,不斷愛上自己,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學交流群】,從學點心理學知識開始。
在這里,你可以免費學習心理學知識、觀看大咖干貨直播課,增強自我認同,勇敢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可以與群友交流互助,分享彼此的經歷,激活生命潛能;還可以免費領取【1V1心理職業(yè)規(guī)劃】,0基礎入行心理工作,提升自我效能,收獲蛻變的力量,迎接嶄新的自己!
立即點擊下方海報,免費進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