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扣動扳機,多年后聽到背后隱隱有聲,轉(zhuǎn)身那顆子彈正中眉心。”這是對馬識途老先生以及他的哥哥馬士弘一生的真實寫照。
或許更令人贊嘆的是,馬識途的人生行至110歲,而他的哥哥也行至105歲。
不禁讓人感嘆,他們跨越一個世紀,這一生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
殊途同歸
馬識途與他的哥哥馬士弘出生于書香世家,受家庭氛圍的影響,最喜愛文學,從小便希望能夠用紙筆“丈量”祖國大地,記載各地人物故事。
在馬士弘外出讀書的時候,馬識途還只有未成年,他便留在當?shù)亟邮芩桔永蠋煹慕虒?dǎo)。因此,他對一部分古史是順手拈來。
但隨著革命思想的傳播,看著街道上隨意欺負百姓的地主豪強,馬識途心中有一團火在熊熊燃燒,卻無處發(fā)泄。
在這之后,馬識途進入新學的大門,他也第一次接觸到“革命”、“自由”的字眼。他跟隨其他有志青年參加革命活動,想要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就在馬識途為革命奔走的時候,他的哥哥馬士弘也早早參加了革命,并進入黃埔軍校就讀。在學習過程中,馬士弘在筆試以及實操考試中總是名列前茅。
也正是因為這樣,馬士弘得國民黨高官看中,隨后便成為了陳誠的手下。
在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馬士弘選擇棄筆從戎,跟隨部隊在正面戰(zhàn)場抗敵,而馬識途也選擇參加革命抗日活動,前往鄂豫皖邊區(qū)尋找抗日隊伍。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兄弟二人的身份發(fā)生了改變,一個是國民黨,一個在一年后加入我黨。
所幸國共兩黨合作開始,他們皆在為抗日貢獻自己的力量。
不過,二人抗日的方式不同,馬識途一直從事政治工作,進行抗日思想的宣傳。
除此之外,他還跟隨其他同志一起游走于鄂豫皖地區(qū),在這期間曾多次遭遇日軍的進攻,但皆被驚險躲過。
這期間,他也曾與自己的哥哥聯(lián)系,但隨著時局的變化,他們之間也斷了聯(lián)系,尤其是在老蔣決定在我黨背后搞小動作的時候。
當馬識途發(fā)表一篇篇抗日刊物的時候,他的哥哥馬士弘?yún)s陷入了無盡的迷茫中。
作為國民黨的一員,他也曾拼殺在抗日戰(zhàn)場上,參與淞滬會戰(zhàn)、長沙保衛(wèi)戰(zhàn)等重大戰(zhàn)役,期間負傷多次,但依舊沒有打消他抗日的決心。
也正是因為馬士弘優(yōu)異的表現(xiàn),他被國民黨高授予少將軍銜。當時的他還很年輕,若是再立幾次大功,完全可以一路擢升,說不定能走到杜聿明等人那樣的高度。
但擢升的前提是與我黨對戰(zhàn),馬士弘根本不愿意這樣做。
他看透了國民黨內(nèi)部的腐朽,軍官們整天想著的是爭功奪利,想要保家衛(wèi)國的只在少數(shù)。
甚至有的軍官,為了拿到權(quán)力,不惜陷害他人。這樣的軍隊,讓他感到厭惡。
而他聽說過我黨軍隊,是一支為百姓而戰(zhàn)的軍隊,與國民黨軍隊截然不同。
這個時候他迷茫了,面對烽煙四起的解放戰(zhàn)場,他究竟該如何抉擇?
因緣際會
在解放戰(zhàn)場上,馬士弘依舊在川蜀等地輾轉(zhuǎn),跟隨國民黨軍隊駐守四川。
當時他所在的軍團是第15兵團,師長是羅廣文,而馬士弘正是他的副官。
從1945年到1949年,國民黨從全面進攻轉(zhuǎn)變?yōu)橹攸c進攻,中原、山東等地便是國民黨的進攻重點。
我黨派出二野、三野、四野進行全面回擊,在這期間,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等老蔣看重的兵團一一覆滅。
隨著重點地區(qū)的解放,中央下達解放大西南的命令,由二野南下執(zhí)行解放任務(wù)。
宋希濂奉命抵御解放軍,結(jié)果因為老蔣的微操,指揮不當,不得不放棄這一防線,選擇向南逃竄。而羅廣文的15兵團也在逃亡過程中。
其實在逃亡途中,馬士弘早已對國民黨的敗局有所預(yù)料,還曾向羅文廣提議,可以效仿其他的軍官,宣布起義。
但羅文廣搖擺不定,再加上老蔣還在向下施壓堅守,羅文廣決定靜觀其變。
令他沒想到的是,就在他等待的這幾天,起義將領(lǐng)逐漸增多,像是潘文華、劉文輝等人都宣布起義。那他一個小小師長還等什么?
于是,羅文廣決定跟隨正確的腳步,宣布起義,接受我黨的改編。
馬士弘見師長作出這個決定,表示強烈支持。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羅廣文命馬士弘前去我黨在西南的駐地匯報詳細情況。
馬士弘將手中的工作完成之后,便馬不停蹄地來到了西南地區(qū)司令部,他還見到了許多起義將領(lǐng)??粗娙四樕蠒晨斓男θ?,可見這次起義的重要性。
他不知道的是,在這之后他也會因為一件大事笑開了顏。
沒過多久,賀老總以及隨行人員來到司令部,前來與起義代表見面。而跟在賀老總身邊的還有馬識途。
當看到站在起義隊伍中的馬士弘時,馬識途驚呼一聲:那是我的哥哥!
馬士弘顯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弟弟,二人雙手緊握,像是在訴說數(shù)十年的離別之苦。
看著眼前挺拔如松的弟弟,馬士弘心中不禁感慨:若是當年跟弟弟走上一樣的路,該有多好……
而馬識途看著滄桑的哥哥,又看到他的額頭上的傷疤,不禁為他之前的遭遇感到心酸。
不過,現(xiàn)在一切都還不算太晚。在進行改編之后,馬士弘留在了成都,從事軍隊訓(xùn)練方面的工作。
留下來過的痕跡
而馬識途也在川蜀等地從事政治工作。兩人有空的時候,便會一直回憶回去的經(jīng)歷。也正是因為這樣,兩人一合計,決定出版一本抗日回憶錄。
他們想要將自己全部的經(jīng)歷記錄在冊,讓更多的人了解抗日戰(zhàn)爭的始末,而更多的還是想留下自己曾經(jīng)來過這個世界的痕跡。
馬士弘退休后,便專注于寫作,將自己在黃埔軍校、國民黨軍隊、戰(zhàn)場上的感受都寫了出來。
可能令他記憶最深的還是抗日戰(zhàn)爭,他曾親眼見證日軍的殘酷行徑,看到百姓痛疼地呻吟,而他那種無力感,只能讓他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
每當寫到這的時候,馬士弘都無比感慨,曾表示若是重來一次,他也要為國爭光。
而弟弟馬識途也有著和馬士弘一樣的感受,不過或許是經(jīng)歷得多了,他筆下的文字豐富了起來。
除了撰寫回憶錄之外,馬識途還寫了很多小說、散文,其中有一篇名為《盜官記》的短篇小說,正是《讓子彈飛》電影的原版內(nèi)容。
其中每一個角色所說的話,足以讓我們思索良久。
對此,馬識途曾經(jīng)說過,這本小說經(jīng)過多次重寫,最后就像“子彈”那樣,整整飛了四十年。
到最后原來發(fā)現(xiàn),這枚子彈正中自己的眉心,皆是馬識途所想所感。
從退休以來,馬識途就一直筆耕不輟,即便是身患重病,卻依舊拿起筆,與病痛抗爭。
因為他一直在踐行“不悔”兩個字,他希望他的一生都能瀟灑無比。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樂觀的心態(tài),他與哥哥馬士弘才能跨越一個世紀,看到一些革命先輩未能看到的光彩。
二人都曾行過百年,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精神始終照耀著后人前行,而他們的百年經(jīng)歷更值得后人慢慢品讀。
繁星點綴星空,為人們點亮前進的旅途。革命先輩嘔心瀝血,為后人開辟全新的道路。馬老,一路走好……
參考文獻
【1】105歲抗戰(zhàn)老兵馬士弘逝世 曾經(jīng)歷六大會戰(zhàn),中國新聞網(wǎng),2016年05月9日。
【2】105歲抗戰(zhàn)老兵馬士弘今晨逝世 曾與弟弟馬識途共同出書,川觀新聞,2016年05月08日。
【3】《夜譚十記》濃縮苦難與重生,馬識途:子彈飛40年,中國新聞網(wǎng),2011年01月1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