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位于我國華東地區(qū)的江西省,向來是國內(nèi)炙手可熱的旅游大省。這里有廬山的云霧繚繞,三清山的奇石嶙峋,滕王閣的千古絕唱,而在江西眾多美景中,婺源肯定算是最耀眼的“網(wǎng)紅旅游勝地”之一,這個隸屬于上饒市的縣城,就藏在江西東北部的群山里,與安徽、浙江兩省交界,自帶令人向往的魔力。
婺源的名字,似乎總與春天捆綁在一起。每到三月,油菜花海便沿著梯田層層鋪展,白墻黛瓦的村落嵌在金色海洋里,晨霧升起時,整個山谷仿佛成了水墨畫卷。那時的婺源,是游客鏡頭里的“中國最美鄉(xiāng)村”,是朋友圈里刷屏的春日限定。但如果你以為婺源只有油菜花,那就太片面了。
第一次來到婺源的人,多半會有這么一個有趣的“錯覺”:走在古巷里,看那飛翹的馬頭墻、斑駁的粉墻黛瓦,觸摸著門楣上精雕的木刻,總覺得眼前的景象有些“跳脫”——這分明是安徽徽州的模樣啊,尤其是像極了黃山腳下的西遞、宏村。難怪有人開玩笑說,來了婺源,好像到了一個“假江西”。
其實這并非“錯覺”,因為婺源在歷史上曾經(jīng)長期隸屬于安徽。明清時期,古徽州府下轄“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再加上的就是婺源。那時候,它們同屬徽州文化圈,說一樣的方言,建一樣的房子,過一樣的節(jié)氣,連餐桌上的臭鱖魚、毛豆腐都帶著同款的“徽州味”。直到1949年,婺源才劃歸江西,從此在行政區(qū)劃上與徽州“分家”。
這種“文化歸屬”與“行政所屬”的錯位,讓婺源成了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有人說,婺源的根在徽州,從語言、建筑到民俗,處處都是徽州文化的印記,理應“回歸”安徽,讓古徽州的文化版圖更完整;也有人認為,婺源劃歸江西已七十多年,早已成為江西文旅的“金字招牌”,如今的黃山市也并非當年的徽州,婺源留在江西,反而能以獨特的文化特質,成為連接贛皖文化的紐帶,沒必要糾結于過去的歸屬。
其實,無論爭議如何,婺源早已在江西的土地上綻放出獨有的光彩。除了春天的油菜花,秋天的篁嶺是“曬秋”的主場,火紅的辣椒、金黃的玉米掛在木架上,與古村的白墻黑瓦相映成趣,成了另一道網(wǎng)紅風景;江灣的古驛道上,還能找到徽商往來的痕跡;汪口的俞氏宗祠里,木雕、石雕的精美程度,絲毫不輸徽州任何一座古建。婺源像一個“文化混血兒”,既帶著徽州的雅致,又融入了江西的靈動,這種獨特性,這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如今的婺源,早已不是那個藏在深閨的小縣城。高鐵的開通讓它與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每年無數(shù)游客為它而來,有人為花海,有人為古村,有人為那段關于“徽州”的念想。而當你站在婺源的田埂上,看著夕陽為馬頭墻鍍上金邊,或許會忽然明白:地域的歸屬或許有邊界,但文化的流淌從來不受限制。婺源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守護住了那份珍貴的古韻,讓我們還能在當下,觸摸到歷史的溫度。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