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沙漠通常是干燥與荒蕪的代名詞——黃沙漫卷,寸草難生,風過處唯見滾滾塵埃,無數(shù)生命都要在沙漠地區(qū)退避三舍。尤其對于長期生活在南方地區(qū)的人而言,沙漠更像一個遙遠而“恐怖”的符號,與“宜居”二字毫不相干。直到前段時間我來到寧夏首府銀川,親眼見到“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景象,讓我對沙漠的固有認知,終于被徹底顛覆。
只見眼前一片郁郁蔥蔥的廣袤土地,綠意順著起伏的沙丘鋪展,梭梭草、沙棘叢在風中搖曳,遠處甚至能看到成片的果林。如果沒人專門提醒的話,誰能想到,這里曾經(jīng)就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像這樣“沙漠變綠洲”的視覺震撼,真是比任何景觀都更直擊人心??!
要知道,我國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響較深的國家之一,近五分之一的國土面臨沙漠化威脅,而西北、華北、東北等“三北”地區(qū),更是沙漠化防治的主戰(zhàn)場。銀川,這座寧夏的首府城市,便處在毛烏素沙地的邊緣,是我國距離沙漠最近的省會城市。白芨灘與銀川河東機場相鄰,北界距市區(qū)僅10公里,曾幾何時,沙漠的“觸角”幾乎要抵到銀川的城市邊緣。當?shù)厝苏f,過去銀川常被沙塵暴侵擾,黃沙漫天時,白天都要開燈,出門必須裹緊頭巾,連呼吸都帶著沙粒的粗糙感。
但寧夏人并沒有向沙漠低頭。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扎根在這里,與黃沙展開一場持久戰(zhàn)。他們用麥草方格固定流沙,在沙地里播撒耐旱的草種,一點點為沙漠“披”上綠裝。如今的白芨灘,森林覆蓋率從過去的不足1%提升到如今的40%以上,曾經(jīng)的流動沙丘變成了固定沙地,甚至還種出了枸杞、蘋果等經(jīng)濟作物,實現(xiàn)了生態(tài)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的雙贏。
在白芨灘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全國防沙治沙展覽館”靜靜矗立,館內(nèi)的老照片記錄著治沙的艱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治沙人騎著駱駝深入沙漠,用最原始的工具扎草方格,臉上、身上沾滿黃沙;如今的監(jiān)控屏幕上,衛(wèi)星圖像清晰地展示著綠色如何逐年“吞噬”黃色。那些斑駁的鐵鍬、褪色的頭巾、治沙人布滿老繭的手模,無聲地訴說著這場“人沙大戰(zhàn)”的不易。難怪連好多外國游客來此參觀后,都忍不住為中國的治沙成果驚嘆——這不僅是一片土地的蛻變,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實踐。
當然,這里的“治沙之路”遠未結(jié)束,保護區(qū)內(nèi)仍有部分沙地等待治理,治沙人的腳步從未停歇。但看著眼前成片的綠色,看著銀川的天空越來越藍,沙塵暴天氣越來越少,每個中國人都會由衷地自豪。這不是天然的“奇跡”,而是無數(shù)普通人用雙手創(chuàng)造的傳奇——他們用堅韌告訴世界,沙漠并非不可戰(zhàn)勝。
離開白芨灘時,我看見陽光為沙丘上的草木鍍上金邊,遠處的防護林如綠色長城般守護著城市。忽然明白,這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樹,都承載著中國人對“綠水青山”的執(zhí)著追求。那么,你有沒有來過寧夏銀川?見識白芨灘從沙漠到綠洲的蛻變嗎?你知道銀川曾經(jīng)是“被沙漠追趕的省會城市”嗎?面對如此卓越的治沙成果,你是否也為中國人的堅韌與智慧感到驕傲?如果以后有機會,你還愿意來白芨灘走走,親眼看看這片被綠色覆蓋的沙漠嗎?歡迎在評論區(qū)聊聊你的想法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