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的高才引入政策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前行政長官梁振英頻繁發(fā)聲,質疑香港的教育、醫(yī)療和住房等公共服務能否承受人才引入帶來的壓力。他指出,已有22萬個高才申請被批準,如果其中一半的人帶家屬來港定居,香港的教育和醫(yī)療系統(tǒng)將面臨嚴峻挑戰(zhàn)。他強調,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必須嚴格把關,不能因為引入人才而降低標準。
對此,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近期的媒體簡報會上進行了嚴正回應。她指出,截至上月底,已有超過9萬名高才抵達香港,其中近1.4萬人選擇續(xù)簽,續(xù)簽率達到54%。孫玉菡強調,高才簽證并不等同于永久居民身份,申請者需要經過兩次續(xù)簽的考驗,證明他們對香港經濟有實際貢獻,才能夠申請成為永久居民。
在教育方面,孫玉菡提到,香港適齡學童數量正在減少,政府在高才子女的教育支出上并沒有顯著增加。她表示,雖然高才家庭需要支付額外的教育費用,但整體來看,政府的財政負擔并未加重。她還指出,只有在高才能夠確保長期居住的情況下,他們才會選擇將子女帶來香港就讀,這樣的決策并非輕易做出。
關于醫(yī)療需求,孫玉菡表示,高才群體中約一半年齡在40歲以下,對醫(yī)療服務的需求相對較低。此外,她強調,高才人士通常選擇私營醫(yī)療服務,并且他們的納稅貢獻有助于支撐香港的醫(yī)療體系。對于外界擔憂高才通過計劃來港生子的現象,孫玉菡則認為不應視為漏洞,指出香港每年的新生嬰兒數量保持相對穩(wěn)定,沒有明顯的增加。
梁振英在質疑中提到,香港的教育、醫(yī)療和住房資源是否能夠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壓力,這一問題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對此,孫玉菡重申,政府在引入人才的同時,會持續(xù)關注社會各界的關切,確保公共服務的可持續(xù)性和公平性。
此次事件不僅反映了香港在人才政策上的挑戰(zhàn),也展示了政府在面對質疑時的堅定立場。香港特區(qū)政府表示,將繼續(xù)優(yōu)化人才引入政策,以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同時確保本地居民的利益不受影響。
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香港政府在人才引入政策上將如何應對,值得我們持續(xù)關注。通過加強對高才的管理和評估,確保人才政策的有效性與公平性,香港希望在吸引人才與保障本地居民權益之間找到平衡點,推動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對于此事,你怎么看?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你的朋友!
關注港澳薈公眾號
掌握港澳最新動態(tà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