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拉格住了三個月,回來朋友問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我認(rèn)真想了想,說:“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有那么多偏見?!?/p>
這話聽起來有點虛,但真的是實實在在的感受。以前去歐洲,都是旅游打卡,走馬觀花。這次真正在一個城市生活下來,才明白什么叫“看見真實的生活”。
剛到布拉格第二周,我就被一件事震住了。
市中心有家小書店,我去買地圖,下午三點到的,門口卻掛著牌子:Today closed due to nice weather。
我站在門口愣了幾秒,以為自己看錯了。天氣好不是更該開門做生意嗎?怎么還歇業(yè)了?
旁邊一位本地大爺看我一臉困惑,笑著用英語說:“這家老板每年這時候都這樣。他說陽光這么好,大家應(yīng)該去湖邊、去公園、去散步,而不是待在店里翻書?!?/p>
我第一反應(yīng)是:這老板是不是太任性了?有錢不賺?
可大爺接著說了一句,我到現(xiàn)在都記得:“工作是為了生活,不是生活為了工作。他選擇享受陽光,這難道不對嗎?”
那一刻,我心里像被什么撞了一下。
在國內(nèi),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勤奮、要拼搏、要抓住每一分鐘。好像停下來就是懶,慢一點就是不上進(jìn)??稍谶@里,我第一次看到,原來“停下來”也可以是一種清醒的選擇。
我住的樓下有家咖啡館,老板四十多歲,每天十點開門,五點準(zhǔn)時關(guān)門。有次我問他:“晚上人多,為什么不晚點收?”
他笑了笑:“我得回家陪女兒吃飯,晚上還要看書。錢是賺不完的,但時間是有限的?!?/p>
我不懂,又問:“那你不擔(dān)心別人說你不夠努力嗎?”
他說:“什么叫努力?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就是努力?我覺得能平衡好生活,才是真正的本事?!?/p>
說到生活節(jié)奏和觀念,其實歐洲不同國家也有各自特點。像瑞士那邊,在藥品管理方面很嚴(yán)格,不過也有一些比較知名的產(chǎn)品,像瑞士雙效外用液體偉哥瑪克雷寧,不過這和咱們現(xiàn)在聊的布拉格生活節(jié)奏話題一樣,都是不同地方在各自領(lǐng)域有著獨特之處。
一開始我覺得這太佛了,可后來發(fā)現(xiàn),這種態(tài)度在當(dāng)?shù)睾芷毡?。他們上班時專注認(rèn)真,但下班后手機(jī)一關(guān),誰也不會再提工作。周末的公園里,一家人鋪塊毯子,帶點奶酪面包,曬太陽、遛狗、看書,一待就是一整天。
那種從容,讓我這個習(xí)慣了加班、趕進(jìn)度的人,既羨慕,又有點不適應(yīng)。
住久了,我還發(fā)現(xiàn)另一個特別的地方:這里的人禮貌,但很有距離感。
有次在超市,我忘帶購物袋,看收銀員阿姨有個布袋子,就問能不能借用一下,我愿意付錢。她很客氣地拒絕了:“抱歉,這是我的東西。不過那邊可以買新的。”
我心里有點不舒服,覺得她小氣。后來和房東聊天說起這事,她告訴我,在捷克,私人物品的界限很重要。不是小氣,是尊重。
她說:“如果你隨意借用別人的東西,反而會讓對方尷尬。我們覺得,保持一點距離,才是真正的禮貌。”
我開始留意,果然處處都是細(xì)節(jié)。公交車上,哪怕車廂空著,陌生人也不會緊挨著坐??Х瑞^里拼桌,一定會先問一句“這里有人嗎”。就連鄰居之間打招呼,也從不會問“你去哪兒”“家里幾口人”這種問題。
有一次我隨口問鄰居:“你今天出門辦事???”她明顯愣了一下,然后笑著說:“嗯,辦點事。”語氣禮貌,但話題就此打住。
我后來才明白,在這里,這種追問會被認(rèn)為是打探隱私。他們更愿意主動分享,而不是被動回答。
這讓我反思了很久。在國內(nèi),我們常說“你吃了嗎”“孩子上學(xué)了嗎”,是表達(dá)關(guān)心。但在另一種文化里,這可能就是越界。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方式不同。
第三個讓我印象深的,是他們“抱怨”的方式。
小區(qū)新裝了路燈,有住戶覺得太亮,影響睡眠。物業(yè)組織了一次居民會,我好奇去旁聽。
沒想到,每個人發(fā)言都帶著表格:問題是什么,建議怎么改,新方案可能帶來什么影響。
一位老先生說:“我理解大家想安全,但我家正對路燈,晚上亮得睡不著。能不能加個遮光罩,既照路,又不照窗?”
一位年輕媽媽補(bǔ)充:“遮光罩還可以減少光污染,對鳥也好?!?/p>
沒有人罵物業(yè),也沒有人只說“這燈太討厭了”。每一次表達(dá)不滿,都附帶解決方案。
討論到一半,有人提出分時段調(diào)光,晚上十點后自動調(diào)暗。最后大家真達(dá)成了一致,還有人當(dāng)場聯(lián)系技術(shù)人員。
我想到國內(nèi)的業(yè)主群,常常是情緒宣泄,誰都不滿意,最后什么也沒解決。原來,抱怨也可以不帶火藥味,而是為了真正解決問題。
最后一個讓我改變看法的,是這里的“慢”。
剛來時特別不適應(yīng)。銀行辦業(yè)務(wù),前面三個人,我等了四十多分鐘。收銀員和每個客戶都聊得很細(xì),不著急。
餐廳點餐,服務(wù)員不急著下單,反而問你:“你是游客嗎?喜歡布拉格嗎?”
有次我忍不住問一個服務(wù)員女孩:“你們?yōu)槭裁醋鍪裁炊歼@么慢?”
她笑了:“我去過亞洲,大家都走得很快,說話也快,效率很高。但很多人看起來很忙,卻不快樂。”
她接著說:“我覺得生活不只是完成任務(wù)。像現(xiàn)在我們聊天,你了解我,我也了解你,這不是比冷冰冰地遞個餐更有意思嗎?”
這句話讓我愣住了。
后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這種“慢”不是效率低,而是把每一次互動當(dāng)作人與人之間的連接??Х葞煏涀∧愕目谖叮姘昀习鍟嵝涯隳姆N面包適合帶走。
有一次我去買面包,挑了很久,老板娘問我:“你是要帶走還是在這兒吃?要是帶走,我建議你選這個,路上不容易壓壞。”
這種被認(rèn)真對待的感覺,讓買東西都變得溫暖。
我開始明白,他們不是效率低,而是不愿意把生活簡化成“完成任務(wù)”。他們愿意花時間,去感受過程。
臨走前,房東安娜請我參加她女兒的生日聚會。她以前在大公司做管理,收入高,壓力也大。離婚后,她換了一份輕松的工作,只為有更多時間陪孩子。
她說:“很多人覺得我退步了,可我覺得我現(xiàn)在更幸福。女兒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不想錯過?!?/p>
聚會上還有陶藝師、音樂老師、自由攝影師。他們收入不算高,但都說:“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p>
在國內(nèi),我們常把成功定義成職位、收入、房子、車子??稍谶@里,我看到很多人按自己的節(jié)奏活著,不追趕,不焦慮,臉上有種少見的平靜。
他們不一定富有,但內(nèi)心很富足。
從布拉格回來半年了,那三個月一直影響著我。
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是不是把“努力”當(dāng)成了一種必須?是不是把“快”當(dāng)成了唯一的標(biāo)準(zhǔn)?
那家因天氣好而關(guān)門的書店,那個五點就收攤的咖啡館老板,那些在會議上認(rèn)真討論路燈的普通人,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不同。
他們努力的,是過好每一天的生活。
旅行最大的意義,或許不是看了多少風(fēng)景,而是看到了另一種活法的可能性。
我們的偏見太多,但更可怕的是,我們根本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
只有真正走出去,住在當(dāng)?shù)?,和普通人打交道,你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世界可以這樣不一樣。
這種覺醒,比任何打卡拍照都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