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槍辦報
防空洞里的民族記憶
飛機頭,二兩油,鵝公嶺,掛紅球。日本飛機丟炸彈,山城到處血長流。跑不完的警報,報不完的深仇。煙囪變成高射炮,膏藥飛機磕響頭。娃兒也要當兵去,大刀砍脫鬼子頭。
——童謠《跑警報》
日機來襲,市民涌入防空洞中避難(重慶市圖書館 供圖)
2025年7月17日,渝中區(qū)較場口,陽光照著古銅色浮雕上一張張痛苦的面容。浮雕旁,朵朵白菊寄托著哀思。
這里是重慶大轟炸“六五”大隧道慘案遺址。1941年6月5日傍晚至深夜,日機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個多小時的輪番轟炸。短時間內,當時的市中區(qū)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廳(現(xiàn)磁器街)三段防空隧道內涌入上萬人,洞內缺氧引發(fā)秩序混亂,加上設施不完善,數(shù)千民眾因窒息、踩踏而傷亡。
“六五”大隧道慘案后的第10天,《新華日報》二版刊載消息稱,各隧道正進行消毒通風,還痛定思痛改進防空洞設施,“根據(jù)各隧道之通風、撐柱、排水、點燈、洞口屏障等實情,制定標本兼治各項辦法?!?/p>
時光流逝。如今,重慶的坡坎崖壁上密布大大小小的防空洞,見證著一座不屈的英雄之城。
從童謠看防空洞的緣由
“飛機頭,二兩油,鵝公嶺,掛紅球。日本飛機丟炸彈,山城到處血長流。跑不完的警報,報不完的深仇。煙囪變成高射炮,膏藥飛機磕響頭。娃兒也要當兵去,大刀砍脫鬼子頭。”
這是抗戰(zhàn)期間在渝流傳甚廣的童謠《跑警報》。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日軍對重慶及其周邊城市商業(yè)區(qū)、平民聚居區(qū)實施了6年10個月的無差別轟炸,一處處街區(qū)化為火海,一幢幢房屋燒成廢墟,但英勇的重慶人民不僅沒有被嚇倒,反而激發(fā)出不屈不撓的抵抗決心,摸索出一套防日機轟炸的辦法——積極開展防空教育,及時疏散市區(qū)人口,籌集資金開鑿防空壕、防空洞。
越來越多的防空洞出現(xiàn)在重慶崖壁上,逐漸形成巨大的城市防空工程。1940年12月出版的一份《防空節(jié)紀念特刊》中記載,截至1940年底,重慶各區(qū)人口總計約41.7萬人,建成的各種隧道和涵洞可容納26.2萬人緊急躲避轟炸。到1944年秋,重慶的防空洞數(shù)量飛速增加,能容納近45萬人。
洞外炸彈如雨點般落下,人們躲避在防空洞中繼續(xù)生產生活,就連當時的高考也不例外。為了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大轟炸,當時的高考試卷也像今天一樣分成A、B卷兩套。若考試時遭遇日軍飛機來襲,考生們立馬進入防空洞躲避。待警報解除后,又換B卷繼續(xù)考試。
報社員工在防空洞里堅持出報(資料圖片)
防空洞里造槍炮支援前線
南岸區(qū)往九龍坡區(qū)方向,鵝公巖大橋右側有一座顯眼的雕塑——手持機槍的士兵一邊大聲吶喊,一邊跨步前進。
這里是重慶抗戰(zhàn)一處兵工廠——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現(xiàn)存防空洞55個,其中抗戰(zhàn)生產洞51個。如今,大約30個防空洞被整理出來對外展示,成為主題博物館。這些特殊的防空洞,向人們講述抗日武器日以繼夜生產的傳奇故事。
“漢陽精造盡西遷,鑿洞安機數(shù)里延?!痹诒な鸬谝还S舊址,一座座老舊的機床如同威嚴的老兵,它們是日機轟炸下兵工廠堅持生產的見證者,更是支撐抗戰(zhàn)勝利的“功臣”。
兵工署第一工廠前身為漢陽兵工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工廠歷經兩次大規(guī)模搬遷。從湖北武漢到湖南辰溪,再到重慶,最終落戶謝家灣傅家溝。工人們一邊加緊生產,一邊開鑿山洞,將生產現(xiàn)場從岸邊遷進洞穴之中。
從傅家溝到龍鳳溪,沿著長江北岸一帶,工人們共開鑿巖洞116個,其中107個為生產洞,9個為裝備車間,構成了龐大的坑道生產線網(wǎng),總面積2.2萬余平方米。工人們克服重重困難和危險在巖洞中連軸生產,確保武器源源不斷地補充到前線。
博物館講解員指向展館里的一張照片說道,照片中,李承干(廠長)身著中山裝,與職工們一同高唱廠歌的畫面,見證著當時火熱的生產場景。
抗戰(zhàn)期間,兵工署第一工廠共生產步槍13.8萬支、山(野)炮彈14.04萬發(fā)、迫擊炮彈48萬發(fā)、手榴彈110萬枚、槍榴彈48萬發(fā)以及多項武器零配件,有力支援了前線武器供應。
1939年5月5日,《新華日報》報道“敵機昨續(xù)來渝肆虐 十萬難民自動疏散”(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供圖)
防空洞從54個增至1603個
渝中區(qū)化龍橋虎頭巖村,5棟青瓦灰墻的樓房至今還在流淌歷史的滄桑,這里正是《新華日報》總館舊址。
1939年5月3日、4日,日軍先后出動72架戰(zhàn)機,投下爆炸彈176枚、燃燒彈116枚,重慶30條街道瞬間化為火海。這就是“五三”“五四”大轟炸。原設在城內西三街和蒼坪街的《新華日報》總館房屋在轟炸中被焚毀。
隨后,《新華日報》總館搬遷至虎頭巖。職工們自己動手挖了一個140平方米左右的防空洞,并在里面擺放了印刷機。
就是這樣一個被灌木雜草遮掩著的低矮防空洞,成為《新華日報》的印刷車間。講解員介紹,1941年1月18日,刊登周恩來著名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新華日報》正是在這座防空洞中被印刷出來的。
而在“五三”“五四”大轟炸后,《大公報》《國民公報》《西南日報》《新蜀報》等當時主流報紙報館均遭到炮火不同程度破壞。為應對非常局面,重慶的10家大報決定聯(lián)合出版《重慶各報聯(lián)合版》。
刊發(fā)一篇篇振聾發(fā)聵報道的《新華日報》從這個不起眼防空洞中運往重慶各地,走向千家萬戶,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吶喊發(fā)聲。
1945年9月3日,《新華日報》以“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結束”為肩題,以“日本昨日簽定降書”為主標題刊登頭條消息,正式宣告抗戰(zhàn)勝利!那一天,人們在大街上、廣場上歡慶勝利,警報臺、工廠、輪船、教堂、寺廟,汽笛聲、鳴鐘聲以及101響禮炮聲匯聚到一起,直到夜幕降臨,無數(shù)防空機關探照燈交織成V字形……
據(jù)統(tǒng)計,重慶防空避難設施數(shù)量從1937年的54個增至1942年的1603個。如今,時過境遷、滄海桑田,這些防空洞并入人防工程,或成為博物館、納涼點,或成為網(wǎng)紅書屋、火鍋餐館,它們如同一位位站在歷史長河中的老兵,靜靜屹立在原處,見證著重慶的發(fā)展,守望著面前經過的每一個人。
來源:《重慶日報》2025年8月13日第5版
作者: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卞立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